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云集了17所高校、131家科研机构,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各类科研人员4.11万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也是全国科技资源、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城区之一。近年来,碑林区立足高度富集的科教资源禀赋,聚力“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聚焦“科创碑林”建设,着力发挥国家级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牵引带动作用,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为实现“千亿级实力城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聚焦“硬科技”,构建高赋能创新创业新载体
碑林区立足独特资源禀赋,以建设国家级“环大学硬科技街区”为牵引,推动创新载体从“物理聚合”向“生态融合”升级。
“规划筑基”,擘画创新蓝图。作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创新街区试点,建立了省市区联动、政校企互通的共建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商等形式研究部署街区建设工作。碑林区以“无界创新”理念打破物理边界,编制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空间规划,覆盖面积10.4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整体纳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引领城市创新与驻地高校院所未来发展。碑林区与17所高校、院所签订创新街区共建协议,围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数字创意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开展“从0到1”的硬科技产业孵化。将创新创业空间从大学校园向外延伸拓展,构建“街区形态”、立体联动的科创载体,承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目前,碑林区与各高校和驻地单位共建科创类载体13栋,总面积61.17万㎡,吸引社会投资近30亿元。
“提质扩容”,推动载体更新。碑林区坚持将科技创新融入城市原有肌理,通过柔性化、弹性化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方式,提高创新资源融通效率。一方面,紧盯存量资源盘活提质,将高校老校区、院所老办公区、老厂房、旧公寓等“旧格局”改造成具有“新活力”的科创载体。例如引入上市公司上海德必集团,让火炬路的旧厂房“旧貌换新”,打造了融合科创、文创产业的新地标—星光德必易园;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对原交大电脑城的落后业态进行“腾笼换鸟”,建设城市智慧商业办公综合体“长安时间·交大思源智谷”。另一方面,聚焦增量扩容,与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共建一批新载体,加快推进西北兵工部科创中心、西工大智能系统大楼、学生素质教育中心、陕西省时空信息产业基地、秦创原机器人产业研发基地等新项目建设,导入人才、技术、资本等全要素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承接新模式新业态。
“数字赋能”,激活空间效能。碑林区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抢抓数字技术发展契机,推进产业空间、物理空间、数字治理空间融合并进,实现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双向拓展”。支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开展国家级新型基础测绘项目“实景三维西安”试点,目前试点成果通过验收;大力发展时空信息产业,支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低空经济时空基础平台”;与时空信息产业链重点企业共建西安市创新数字孪生产业研究院,重点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创新高地”和“成本洼地”。碑林区在国家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中先行先试,推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运用,设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发布国内数字资产保险首单。
做强“产业链”,打造高能级未来产业集群新范式
碑林区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主线,加强创新策源和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碑林范式”,不断塑造未来产业集群竞争新优势。
多角度“强链”,建设未来产业集群。碑林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扎实推进机器人、时空信息、智能设计等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建筑面积6.59万平方米的“三馆一中心”等场地共同建设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创新研发中心及产业培育中心,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同建设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低空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孵化西安辰航卓越科技等10家低空经济科创企业;联合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进时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列入《陕西省培育千亿级时空信息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煤设计工程公司等单位,创新街区科技服务集聚区(工程设计)集聚区获批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创新设计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目前,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94家,产值超6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660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62家,2024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97亿元。
多维度“畅链”,打通概念验证链路。碑林区通过打造多维应用场景,在康复养老、医疗护理、酒店景区、城市治理等领域充分链接各方资源,促成项目、场景、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新技术新产业的城市级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优惠政策”向“给机会”“提供发展场景”转变,孵化中航创世“康复机器人”、建大静态交通研究院“智慧停车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优质项目。依托西工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单位搭建陕西省三航概念验证中心、陕西省建筑科技概念验证中心、陕西省先进光子器件概念验证中心等6个概念验证平台,培育了毫米波芯片设计、煤矿机器人、膜分离、装配式钢结构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率先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组建“概念验证—校地种子—创业投资”的链式基金群,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资10个项目入选陕西省上市后备企业。
全方位“活链”,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三张清单”。碑林区建立“高校成果供给”“专家人才储备”“企业技术需求”三张清单,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企业创新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深度融合。在全区深入实施区级部门“一把手”领办重点人才项目,挖掘高校科技成果200项,建立专家智库和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健全“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解题、政府服务”机制。培育“科技红娘”。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训,超过300人成为“科技红娘”,从事科技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交易、推广等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让技术与市场“双向奔赴”,实现“从0到1”的飞跃。深化产教融合。联合驻区高校、企业开设“新工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推动科创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放大西安交通大学“校招共用”示范效应,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6名,建立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个。
聚力“融服务”,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碑林区聚焦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构建“平台融通、校地协同、院所联动”的三维服务体系,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打造“科创雨林”生态样板。
平台融通,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碑林区搭建完善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投融资、产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五大平台,全方位赋能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西安代办处,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设立省级商标品牌指导站、市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联合服务站,为企业对接专利导航、快速预审、无形资产评估等业务,获评国家级优秀服务案例。持续深入高校、企业,宣讲“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费”“以演代评”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对接资源、精准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联合西安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对驻区亿元以上重点科技企业进行摸排,开展技术合同登记政策辅导,稳固碑林区技术合同登记基本盘。发起设立西安企业资本服务中心、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基地,开通“沪陕金融直通车”,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校地协同,创新“大学+”成果转化模式。碑林区聚焦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与高校共同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支持其率先开展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建立“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西工大科技园)双创服务网点暨新业态企业红色磁场”,将“集中式”服务转换为“网点式”服务,贴近创业企业、创新团队提供“线上+线下”的集成服务。依托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等专家团队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和“西安设计联合会”,推荐项目在历届“中国好设计”评选中获得金奖6项,银奖11项。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开展“研究院+公司”成果转化实践,在碑林区转化膜分离技术、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等重要成果并成立科创企业;与西北大学共同搭建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以提供应用场景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支撑碑林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联合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共同举办校友校地创新合作活动和“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系列活动,实现校企科技成果转化95项,培育省级瞪羚企业18家。
院所联动,驱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碑林区持续挖掘辖区内科研院所的创新潜力,联合中煤设计工程公司等转制院所共同打造“骨干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落地。依托天健九方毫米波设计研究院、西安交大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搭建“根植碑林、支撑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中铁一局联合高校院所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投资2.85亿元,先后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示范项目。强化跨区域合作,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订跨区域合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合作协议,借鉴发达地区成果转化确权、确价、增信方面经验,在碑林区落地技术市场服务,以嵌入式服务加速企业成长。坚持“请进来”,与京东集团、浙江机电集团、新华医疗、南京江宁区、长沙经开区等多家单位洽谈合作,争取让人才项目“走出去”创造价值,让人才充分释放潜力,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