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云集了17所高校、131家科研机构,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3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各类科研人员4.11万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也是全国科技资源、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城区之一。近年来,碑林区立足高度富集的科教资源禀赋,聚力“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聚焦“科创碑林”建设,着力发挥国家级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牵引带动作用,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为实现“千亿级实力城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聚焦“硬科技”,构建高赋能创新创业新载体
碑林区立足独特资源禀赋,以建设国家级“环大学硬科技街区”为牵引,推动创新载体从“物理聚合”向“生态融合”升级。
“规划筑基”,擘画创新蓝图。作为科技部首批国家级创新街区试点,建立了省市区联动、政校企互通的共建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商等形式研究部署街区建设工作。碑林区以“无界创新”理念打破物理边界,编制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空间规划,覆盖面积10.4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整体纳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引领城市创新与驻地高校院所未来发展。碑林区与17所高校、院所签订创新街区共建协议,围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数字创意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开展“从0到1”的硬科技产业孵化。将创新创业空间从大学校园向外延伸拓展,构建“街区形态”、立体联动的科创载体,承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目前,碑林区与各高校和驻地单位共建科创类载体13栋,总面积61.17万㎡,吸引社会投资近30亿元。
“提质扩容”,推动载体更新。碑林区坚持将科技创新融入城市原有肌理,通过柔性化、弹性化的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方式,提高创新资源融通效率。一方面,紧盯存量资源盘活提质,将高校老校区、院所老办公区、老厂房、旧公寓等“旧格局”改造成具有“新活力”的科创载体。例如引入上市公司上海德必集团,让火炬路的旧厂房“旧貌换新”,打造了融合科创、文创产业的新地标—星光德必易园;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对原交大电脑城的落后业态进行“腾笼换鸟”,建设城市智慧商业办公综合体“长安时间·交大思源智谷”。另一方面,聚焦增量扩容,与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共建一批新载体,加快推进西北兵工部科创中心、西工大智能系统大楼、学生素质教育中心、陕西省时空信息产业基地、秦创原机器人产业研发基地等新项目建设,导入人才、技术、资本等全要素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承接新模式新业态。
“数字赋能”,激活空间效能。碑林区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抢抓数字技术发展契机,推进产业空间、物理空间、数字治理空间融合并进,实现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双向拓展”。支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开展国家级新型基础测绘项目“实景三维西安”试点,目前试点成果通过验收;大力发展时空信息产业,支持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低空经济时空基础平台”;与时空信息产业链重点企业共建西安市创新数字孪生产业研究院,重点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创新高地”和“成本洼地”。碑林区在国家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中先行先试,推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和运用,设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发布国内数字资产保险首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