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红缨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六个碑林”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碑林法院“123456”诉源治理模式,以红缨社区“113N”工作体系为基础,创新设立“5C”无讼调解机制,开展“三‘心’三‘益’调解工作法”,推进无讼社区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2024年6月27日,红缨社区按照碑林区委要求,踊跃加入碑林法院“无讼社区”创建工作,成为了全区22个“无讼社区”创建示范点之一。自创建工作以来,在法官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了群众安居乐业,维护了基层社会平安稳定,大力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5C”无讼调解机制
在无讼调解工作中,红缨社区坚持以“社区+法院”为主体,以“公正的”“调解”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这五个环节的英文单词均以字母“C”开头,因此,红缨社区将其总结为“5C”无讼调解工作机制。
红缨社区在“5C”工作机制指导下,在大量的基层矛盾调解实践中,总结出“三心三益调解工作法”。即:叩心门、说心事、解心结,当事人满意、社区居民获益、广大人民受益。
“三心三益无讼调解工作法”
三“心”:叩“心”门
社区的无讼调解工作不仅是解决邻里纠纷、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红缨社区的调解员们带着耐心与同理心,叩开当事人的“心”门,倾听他们的烦恼和诉求,用真诚和智慧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平和敏锐的心,给予当事人肯定、接纳和共情,让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心灵的触碰。
红缨社区的调解员们不仅关注矛盾纠纷的表面现象,而是更加注重当事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动态,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打开“心”门,和我们深入交流。
三“心”:说“心”事
在社区无讼调解的工作中,调解员们化身为耐心的倾听者与智慧的引路人,邀请矛盾双方围坐一堂,营造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在这里,无论是积怨已久的老问题,还是萌生的新矛盾,都被赋予了被听见、被理解的机会。
当事人表面上是矛盾的对立面,实质上他们是彼此倾诉心声的伙伴。在调解员的引导下,他们分享内心的忧虑、委屈与期待。“说心事”的过程中,误解与偏见也在真诚的对话中逐渐消散。
三“心”:解“心”结
每一个需要调解的矛盾背后,都是当事人无法释怀的“心”结。在社区无讼调解工作中,调解员们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耐心地引导双方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鼓励彼此倾听与理解。
随着“心”结一点点解开,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信念开始逐渐松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化为乌有。
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重新建立起了居民之间信任与尊重的桥梁。让他们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学会了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彼此的差异,共同守护社区的和谐与安宁,让社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温馨家园。
三“益”:当事人满“意”
“5C”无讼调解机制中,“当事人满意”是最直接的效果。在无讼调解工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红缨社区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红缨社区联合碑林法院共同调解的一起漏水纠纷的事件中,双方当事人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红缨社区调解员运用“三心”工作法,让双方当事人放下了对彼此的成见,愿意心平气和地认真讨论。经过多轮调解,双方当事人最后握手言和,向对方真诚道歉,让在场的所有人员动容。
三“益”:居民获“益”
近期,红缨社区多次接到居民关于婚姻和继承的个案咨询。社区邀请碑林法院的法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解决了居民们的问题。
像这样的需求情况还有很多,虽然每一位居民的家庭情况不同,然而,大家对于婚姻、继承等家庭方面的法律需求是相同的。红缨社区以创建“无讼社区”为契机,决定在解决个案的基础上,致力于将法律政策普及广大社区居民,坚持有的放矢,靶向施策。以“特别普法惠及‘大多数’,情理止争调解‘小部分’”的方式,以“民愿流动小集市”为活动载体,在老年人居住集中的院落轮流普法。
社区通过“民愿流动小集市”➕普法讲座的形式,邀请碑林法院的法官为社区居民开展针对性的普法宣传,通过讲解《民法典》中有关婚姻、继承的法律知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法律条文,在婚姻家庭中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继承的问题上懂得了如何合法有效的制止纷争,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三“益”:人人受“益”
红缨社区致力于将普法的阳光送进千家万户,开展“每月二十八,红缨普法送到家”,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开设普法专栏,发布法律知识、法律小视频等,通过“法官讲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小短剧,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开展“以案说法、以事普法、以理送法”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法律知识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达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目标,红缨社区致力传播“普法正能量”,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助力实现“天下无争,人人无讼”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