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十万分之一的凶险并发症,一次与死神赛跑的“摇人”救援——当孕妇肝包膜下血肿破裂,9大学科专家紧急响应,20余名医护站成手术室内外的“人墙”,用专业与默契,托起了母子生的希望。
危急!孕妇体内1/5血液流失
6月11日中午,怀孕35周的小梅因腹痛紧急入院。
当B超探头刚滑到肝区,屏幕上那团异常的阴影,让妇产超声赵静主治医师心头一紧。检查结果显示,小梅的肝包膜下已形成一个直径达 10 公分的巨大血肿。更令人揪心的是,腹腔积血已达1100ml——相当于全身1/5的血液正在流失。这个死亡率高达60%的产科急症,将母婴二人推向生死边缘。
紧急摇人9大学科上演生命接力
中午12:10,接到小梅的求救电话后,郭红宇的心悬了起来。她立刻向医教部报告,迅速启动“绿色通道”。
一时间,产一科的走廊里响起了急促而密集的脚步声。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影像诊疗科、超声诊疗科等 9 个科室的 20 余名专家,从食堂、午休室、诊室朝着会诊地点飞奔而来。他们神色匆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全力挽救这对母子的生命。
“术中可能大出血!”麻醉科与舒适化医疗部张玉良主任医师说道。“立即肝动脉栓塞!”消化内五科李延宏主任医师果断建议。“外科待命!”消化外一科(肝胆胰脾外科)李轶豪主治医师补充。“新生儿科团队就位!”王文静主任立即响应。
郭红宇合上笔记本:“立即介入栓塞+剖宫产!”指令如发令枪响,医护们闪电般冲向岗位。
生死竞速,正式开始。
手术室内外的生命守护
玻璃窗内外,两个世界被生死连成一线。
“当时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只想着肚子里的孩子怎么办……”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介入手术时,意识清醒的小梅侧头望向手术室玻璃窗外,眼前的一幕让她瞬间泪目:十几名医护人员站在那里,宛如一堵坚不可摧的人墙。
别怕,我们都在!郭红宇双手交叠在胸前,带着产科团队紧贴玻璃站立;消外一科(肝胆胰脾外科)主任王学智比划着开腹手术的预案手势,一边与身旁的同事低声交流,神情专注而认真;新生儿科医生抱着暖箱在门口来回踱步,时不时向室内张望。
窗内,时间在杂交手术室里被切割成以秒计量的单元:导管在血管中穿行,突然屏幕亮起危险的红光——肝中动脉正在喷血!“找到你了!”手术室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主刀医生李延宏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手指稳如磐石地推送栓塞剂。
“堵住了!”当堵住出血点时,小梅隐约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压低声音的欢呼。
上半场告一段落,下半场接力开始。产一科张奎伟主任医师主刀,小心翼翼地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层,打开腹膜后,大量暗红色不凝血映入眼帘。拼手速,仅1分钟,张奎伟从血泊中托出一个2.9公斤的男婴。
“哇——”15时38分,一声啼哭刺破凝重。母子平安!这简单的四个字,是在场所有医护人员最深的期盼,也是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最好结果。
但,战斗还没完!新生儿科团队接力抢救早产儿,重症医学二科已备好强支持……
ICU与新生儿科的无声牵挂
当小梅在重症医学二科苏醒时,新生儿科正为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主管医生每天告诉小梅,宝宝的情况——6月13日脱氧成功,6月15日第一次喝到母乳。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母亲望眼欲穿的等待。而直到6月20日,她终于摸到那双会紧紧攥住她手指的小手。宝宝无意识攥紧的小拳头,仿佛要抓住所有人为他托举的明天。
医者仁心创造的生命奇迹
术后复盘时,一张照片在院内广为流传:介入手术进行到最关键阶段,杂交手术室窗上映照出十几张神情专注的面孔。有人紧盯屏幕上的图像,有人举着CT片反复查看,有人扶着同事肩膀踮脚张望。而王学智主任仅仅是为了备台“兜底”,从头跟台直至产妇平安转入 ICU —— 这张照片,定格了医护人员们坚守岗位、守护生命的动人瞬间,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在这场生死时速的救援中,20多位医护人员用专业、责任和爱心,编织出了一张守护生命的大网,成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两条生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小梅和家人的心中,也将激励着更多的医者,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无畏前行。
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