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妙笔banner图
  • “学长杯”第四届陕西大学生辩论赛
  •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卫健 > 正文

肿瘤挤压致心脏移位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完成生命营救

肿瘤挤压致心脏移位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完成生命营救
2025-05-14 16:00:52 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42岁的柳女士(化名)咳嗽两周不见好转,本以为只是普通过敏,怎么也没想到,竟是胸腹腔内的巨大肿瘤在作怪。更令人后怕的是,肿瘤已严重压迫胃、食管、心脏等器官,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近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腔外二科崔凯主任团队,在胸科医院李小飞院长的带领下,经过170分钟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最终从柳女士体内完整切除“魔丸”巨瘤,完成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生命营救。

惊人发现:咳嗽查出巨瘤重要脏器被“挤走”

半个月前,柳女士因持续咳嗽到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她的左肺下方长有直径约30cm的肿瘤,几乎填满整个胸腔。

“难以置信,当时我反复和医生确认,单位是‘厘米’,不是‘毫米’。”柳女士苦笑道。

面对这颗相当于2个新生儿重量的肿瘤,当地医院束手无策。柳女士慕名求医至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患者的胃在CT上‘消失’了,我们花了十几分钟才在非常规位置找到它。”崔凯回忆道。巨大肿瘤不仅占据了大半个胸腔,还把多个重要器官挤到了匪夷所思的位置:胃被推至右肋下,左肺几乎塌陷,心脏被迫右移,食管严重受压变形。

生死博弈:挑战“不可能”在变形的迷宫中精准拆弹

面对如此巨大的肿瘤,手术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术前,胸外二科主任崔凯牵头,联合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麻醉手术科、影像诊疗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了全院大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每一个问题的抛出、每一次讨论都如同在绘制一张“生命地图”,需要精确标注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

“这就像要在完全变形的迷宫中,找到一条安全的出路。”崔凯坦言,在术前评估时,团队甚至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形容这次手术的难度。

难点一:无处下手的“迷宫”

如何选择切口入路?

肿瘤不仅体积庞大,还紧贴住心脏,“逼宫”胃、肠道等重要器官和血管,将正常解剖结构挤压得面目全非,就像在人体内盘踞多年的“定时炸弹”——膈肌受压变薄,且破裂;左肺下叶后基底段与瘤体粘连紧密,无法分离,食管及部分胃受压至前外侧,胸腹主动脉受压;心脏受压向右侧偏移,下腔静脉受压变窄。从哪个位置下第一刀,决定手术的后续走向。团队最终选择从后外侧开胸,获得操作空间。

难点二:变形的“地图”

如何保护变异移位的器官?

由于肿瘤长期压迫,导致患者的胃和食管、肠道移位到非常规位置,医生必须在手术中重新定位各个器官。团队凭借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一步步“拆解”肿瘤与组织的粘连。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最大限度保留肺、胃、食管等重要器官功能。

难点三:与时间赛跑的“止血战”

如何控制出血?

大肿瘤意味着大出血风险。肿瘤血供丰富,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血管网”,肿瘤中下部主要由胃左动脉、左、右隔动脉参与供血,部分肋间动脉参与肿瘤后方供血。

超声刀、电刀与组织接触时发出“滋滋”声,肿瘤包裹着重要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术中,团队必须快速精准地分离肿瘤,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患者失血过多。

巅峰技术:医生团队迎难而上 展现无影灯下的“外科艺术”

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每一刀下去都如履薄冰。

在惊心动魄的170分钟里,医护团队密切配合:李小飞带领的崔凯团队用指尖感受血管搏动,麻醉医生紧盯生命体征,器械护士预判下一个动作……最终,团队完整切除巨大胸腹腔肿瘤。

更令人惊叹的是,食管、胃、肺叶功能全部保留,术后CT显示,受压脏器如“弹簧复位”般回归原位。“这就像从一团乱麻里完整抽出一根线,还不能碰坏其他线。”崔凯解释道。

术后一周,柳女士顺利出院,她的家人将一面绣着“杏林高手精悬壶柳叶刀下济苍生”的锦旗郑重交到崔凯手中。谈及这段生死经历,柳女士轻轻抚摸着手腕上那只温润的玉镯,哽咽道:“这只镯子跟了我二十多年,手术前怎么也取不下来,没想到医生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特意为它制定了保护方案。这样的技术,这样的用心,我一辈子感激。”

专家呼吁:体检别“走过场”一次CT或能改写命运

“如果患者早两年做一次胸部CT,很可能在肿瘤较小时就发现问题。”崔凯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CT检查。

后记:当“大手术”日益稀缺 谁能握得住那把救命刀?

“如此巨大的肿瘤在临床上越来越罕见。”崔凯介绍,随着体检普及,绝大多数肿瘤能在早期被发现并通过微创手术解决,像这样长到30cm才就诊的病例,近几年越来越少。

30cm巨大胸腹腔肿瘤切除手术当天,全科室年轻医生自发围观——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仅有的几次学习传统“大”手术的机会。

无影灯下,李小飞稍放缓分离动作:“看清楚了,这根血管要这样绕过去……”年轻医生中,有人踮脚张望,有人全程录像。这些影像,可能成为历史,也可能成为未来拯救生命的秘籍。

“现在年轻医生能在手术台上亲身接触传统大手术的机会确实不多,相应的实践锻炼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李小飞院长这一代从传统大手术中成长起来的老专家逐渐退休后,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一代能否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技术传承的接力棒?”

在这台载入科室史册的手术背后,藏着崔凯更深的担忧:当前手术90%以上微创率的情况下,“大”手术成了年轻医生越来越陌生的领域,在这个微创手术盛行的时代,我们治愈了更多患者,却可能正在失去治愈最复杂疾病的能力。

“我不是在怀念'大刀阔斧'的时代,而是担忧当那10%的疑难病例出现时,谁还握得住那把救命刀?”崔凯的呼吁振聋发聩:“技术传承不能断层,必须建立‘老带新’机制,就像李小飞院长带领我们这一代医生那样,让顶尖外科技艺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关键词: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