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算盘珠
作为煤二代的妈妈,她是下乡知青招工进入的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煤矿,刚开始在矿上选煤楼捡石矸,后来转岗到财务科工作,那时候妈妈的算盘是大大的枣木珠子,珠子被磨得油亮,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外爷、外婆:“干工作就要干出个眉眼!”的教导与鞭策。妈妈卯着一股劲,这股劲成就她连年获得省三八红旗手、局先进生产者、科室优秀女工等等数不胜数的荣誉;1990年调入铜川矿务局机关工委干会计工作,那时候妈妈的算盘珠子变成了小小的塑料珠子,又轻巧又方便。作为矿务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她见证了矿务局最艰难的时期,那是1993年的时候,矿务局第一次出现了亏损,妈妈和她的同事们积极响应矿务局“三三分流”的号召,纷纷开始搞“三产”,白天工作不落下,晚上妈妈带着我,在街上走街串巷卖小夜灯、卖气球,白天还有在局门口摆摊卖橘子、卖苹果的叔叔、阿姨们,大家齐心协力、咬紧牙关,一起渡过了这个难关!2008年,随着妈妈办公桌上的凭证越来越厚,她开始学习“成本核算”“资产负债”这些新名词,这时妈妈的算盘也早已经更新迭代成电子计算机,她参与了矿务局第一次全面预算管理改革,那些熬夜学习的政策、财务知识,如今看来正是国企市场化转型的缩影。2013年退休时,她笑着说:“现在矿务局的财务系统,比银行还先进呢。”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在妈妈看来,会计工作虽然平凡,但至关重要,每一个数字的准确记录,都关系着矿务局的资金运转和发展。她用自己的专业与耐心,为矿务局的财务管理贡献着力量。
■“华远人”的担当
我,于2004年从部队退役后,带着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坚毅和满腔报国热忱,光荣加入铜川矿务局这个大家庭,成为引以为荣的“煤三代”。2011年组织调动至华远项目部建安管理中心,在这个肩负着数万矿工家属后勤保障的阵地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服务就是使命”的内涵,在华远我找到了军人使命的延续,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我深知,后勤工作看似平凡,却关系着职工家属们的冷暖安危。每一次管道抢修、每一次设备维护、每一次隐患排查,都是“华远人”对初心的坚守。有人说,后勤是幕后的工作,可在我心里,这就是另一个“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冲锋陷阵;没有军号,却同样需要雷厉风行。
在华远这条后勤服务的战线上,我看到了身边每一个“华远人”的决心,无论是在寒冬腊月抢修供暖管道,还是暴雨深夜疏通排水系统,大家始终保持着“服务无小事”的信念。我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矿区的万家灯火更加温暖。
部队教会我“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而今天,这份精神化作对服务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华远,我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因为我知道,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职工家属的信任,都关系着铜川矿业的平稳运行。这条路,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以军人的作风、以“华远人”的担当,继续守护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亲眼见证了铜川矿务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落后的生产设备,被先进的智能化机械所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逐渐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矿区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尘土飞扬的道路,如今绿树成荫。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彰显着铜川矿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决心。
七十年,三代人,与铜川矿务局紧密相连。外爷那一代人,用热血和汗水奠定了矿务局发展的基础;妈妈那一代人,用专业和坚守推动着矿务局不断前行;而我们这一代,在矿务局的关怀与培养下成长,也将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为矿务局的未来继续奋斗。矿务局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三代人的梦想与情怀。
七十年,铜川矿务局变了,变得更强大、更现代;
七十年,铜川矿务局也没变,它的根,依然扎在煤矿的土壤里,扎在几代矿工的记忆里。
在铜川矿业(局)公司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它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闪耀光芒,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乌金长河浮沉七十载,煤海星火燎原传万代,这份深深的矿务局情缘,将永远铭刻在我们三代人的心中,历久弥新……(铜川矿务局华远项目部建安管理中心 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