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30多年的秦俑人,很幸运参与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的建设,对兵马俑有着不一样的情感。30年来,我从每一个角度发现着、见证着、记录着秦兵马俑的精彩。我用20余万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一把把青铜剑、一张张弓弩、一尊尊威武的将军俑和一个个绚丽的真彩秦俑的再现,记录了文物工作者让真彩秦俑得以留存的艰辛探索;记录着文物工作者将破碎成数百片的陶俑慢慢复活的不懈努力。我用镜头见证了秦俑博物馆的发展变化,记录下秦俑人遗产守护道路上的马不停蹄和兢兢业业,也记录下五湖四海观众对奇迹的赞叹与热爱。那些叱咤风云、日理万机的外国政要们,无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怎样呼风唤雨、强势耀眼,但在气势磅礴的秦俑军阵前,无一不被深深震撼继而折服,流露和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我用相机记录他们面对兵马俑发出赞叹的历史瞬间,用光影定格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的精彩时刻。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布局缜密、规模宏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墓,开创了中国古代帝陵建制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在秦始皇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和墓葬等600余座。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之一,象征着守卫秦始皇帝地下王国的宿卫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兵马俑坑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三个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有各类栩栩如生的陶俑近7000件,战车百余乘,陶马600余件,兵器数万件。陶俑神态各异、形象逼真,风格浑厚、冼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秦俑雕塑是写实主义的艺术群像,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旷世之作。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今人,感染着每一个观者,面对整齐肃穆的秦代将士,很多人激动得难以言表。它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美术史最为直观的展示,也是世界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秦兵马俑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是全人类的珍宝,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时序更替、岁月流失,弹指一挥间,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历经了五十个年头,在这半个世纪里,通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尘封两千多年的“秦军”逐渐显露真容。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大的惊喜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也将不断按动快门,用镜头为读者打开一扇扇回望历史的窗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1976年秦兵马俑第一次走出国门,秦俑坑中的两件陶俑和一匹陶马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在日本东京展出后,拉开了兵马俑出境展览的序幕,兵马俑应邀走上了漫长的环球之旅。几十年来,先后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178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秦兵马俑展览已成为全球文物展览中最受青睐的展览品牌之一。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秦兵马俑发掘、保护及科学研究工作,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际知名机构及学者也纷纷加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保护研究行列,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及其背后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组织。国际视野下的秦兵马俑研究有望揭开更多秦陵、秦俑之谜。兵马俑已经成为考古学界、文化界,乃至国家间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和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观光热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放46年来,有1.6亿观众前来参观,其中有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20余人,议长、副总理、部长等各国政要及社会名流3000多人次。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和“一带一路”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每当我亲眼目睹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出土时,每当我看到国外政要们面对兵马俑所表现出的赞叹与激动时,我就有一种自豪感,我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骄傲,为自己能在这个世界瞩目的地方工作而自豪!
50年来,保护管理好文物,让世界了解秦俑、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始终是秦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是见证奇迹的地方,我要用镜头继续记录奇迹,对我来说,秦兵马俑是永不落幕的奇迹!
2005 年的秦始皇帝陵封土照片
青铜之冠——秦陵铜车马
秦俑的面部神态
秦俑的发型。从秦俑的发型可以看出秦人对发式的 重视和考究,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发髻有圆髻,有扁髻,而圆髻和扁髻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发辫也是各式各样,真实地反映了秦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秦俑的不同手势
考古发掘和修复的过程中,在陶俑、陶马身上发现一些戳印或刻划的文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类,为制作陶俑、陶马过程中的编号;二是制作陶俑、陶马的工匠名。
陶俑身上的文字
历时三年8号军吏俑修复完成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一号坑,当阳光穿透缝隙,一尊尊陶俑,静谧地站成岁月的模样,时光仿佛在那一刻,轻轻按下暂停键。一束束金色的阳光洒在兵马俑身上,恰好勾勒出陶俑身上的每一寸刻痕,那精细的纹理,在光影交错间跃然眼前,恍若穿越千年,亲眼见证匠人指尖的匠心独运。那些士兵,尽管沉默不语,但他们的姿态,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不舍,让你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力量。光线在错落有致的兵马俑间跳跃,你仿佛能听到,士兵们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以及兵器的碰撞声,这些声音在耳边交织,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壮志与豪情!
2025第一缕阳光在兵马俑军阵之上形成金色的光芒,将沉睡千年的兵马俑逐一唤醒,俑士们整装列队,准备迎接新年第一天的观众。
晨光洒在兵马俑上,沐浴暖阳的地下军阵此刻从睡梦中苏醒。(2024.12.29摄)
在兵马俑一号坑,由于冬至期间的特殊自然现象,只有短短的这些天里,太阳光透过大厅窗户方可抵达俑坑最远的地方,金色般的光束投射在陶俑身上,俑阵在光影里犹如复活的地下军团,幻化出沙场点兵与鼓角争鸣,光与影萦绕的历史烟云,让人产生无限遐思。(2022.12.18摄)
太阳光穿过兵马俑一号坑西侧的窗格,为一尊尊陶俑将士披上“金甲”,勾勒出俑阵独特的风景,仿佛镀上了“光影勋章”。(2025.2.26摄)
太阳光穿过兵马俑一号坑西侧的窗格,为一尊尊陶俑将士披上“金甲”,勾勒出俑阵独特的风景,仿佛镀上了“光影勋章”。(2025.2.26摄)
太阳光穿过兵马俑一号坑西侧的窗格,为一尊尊陶俑将士披上“金甲”,勾勒出俑阵独特的风景,仿佛镀上了“光影勋章”。(2025.2.27摄)
秦兵马俑一号坑全景
来源:群众新闻(文/图)张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