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历史文化保护创新,焕发建筑遗迹新活力。“幸福林带”周边军工旧厂大部分是“一五”时期苏式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周围居民的情怀。林带内建设保留了红砖墙、瓦坡屋顶、玻璃钢窗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延续文化脉络。同时以“文化+”为导向,在军工遗址中植入文化公园等新业态。
成功实现“三大目标”。西安“幸福林带”项目以其打造拉动经济的新动能、改善民生的新场景、转型升级的新高地三大目标的实现,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成功探索。
一是拉动经济的新动能。首先是拉动投资和产业链经济。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建设周期大致4年,扣除占用场地时间,有效建设周期仅为2.5年,每年实现投资约90亿元,带动产业链经济增长1—2倍。其次是推动片区价值提升,项目建成后带动区域内12平方公里腾挪土地约1.5万亩、净用地8000亩,土地成交单价提升,可为地方政府带来约480亿元的土地财政升值空间。再次是促进产业功能转型,项目建成后已吸引落地大型项目8个,总投资548亿元,年新增税收超3亿元,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最后是激活社会消费潜力,项目围绕城市公园业态,引进“目的地”商业,打造“都市夜经济”和“城市微度假”生活场景,直接新增商铺超500家,直接带动就业岗位6000多个,日均客流量达到4.8万人次,节假日达到7.5万人次,年带动消费近4亿元。
二是改善民生的新场景。居民资产增值,“幸福林带”周边原央企国企职工住宅面积520余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实现居民资产价值提升。居住品质更舒适,为整个周边实现“好城区”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下一步,西部片区原有住宅将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贯通到“好城区”;东部片区率先开发首个第四代住宅,引领整个新开发片区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再到“好城区”的全新发展方向。交通出行更便捷,项目共建设地铁5站5区间,与3条地铁线交叉换乘,改扩建市政道路12条,形成“两纵十横”的路网体系,实现45分钟“全城达”。文化活动更多元,公园地面设置林荫跑道、露营营地、健身器材、老人活动设施和儿童乐园,地下开设综合商业、电影院、图书馆,以及羽毛球馆、冰球馆、游泳馆、篮球馆等体育场馆,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基础教育更优质,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带动片区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基础教育“痛点”得以解决。医疗资源更丰富,片区内西京医院、西北大学第一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医康养”一体服务模式正在稳步成型。
三是转型升级的新高地。“幸福林带”项目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使老旧城区重新焕发活力,推动了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打造公园宜居城市,“幸福林带”集绿地、安居、商业、文娱、康体、观光等于一身,构建了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地上景观设计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让老城区免受困扰。地下设计人防空间37万平方米,日常提供停车位7600个,突发情况下可为9万人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沿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2.3公里,收纳给水、再生水、电力、通信、天然气、热力六类管线,彻底解决了“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在“幸福林带”园区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上,特别是自主可控底座CIM基础上,正在推进CIM+,+供水、污水、照明、燃气、垃圾、轨道交通、消防、停车、商业管理等各类系统,为西安市准备了一套全面的数字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了重要的数据资产。(王瑾 令狐延)
(作者分别系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