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幸福林带”助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西安“幸福林带”作为西安市政府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集团)合作实施的基础设施更新项目,以“五大创新”推动实现“三大目标”,不断探索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幸福林带”的历史沿革。1953年,“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中有6个项目落户西安东郊,确定为军工工业区、配套规划职工生活区,东西两区之间设隔离防护林,名为“幸福林带”。由于历史原因,项目未能完整实施,但规划一直保留。进入新世纪,当年的东郊已发展成为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但“幸福林带”周边却棚户林立、污水横流,一度成为西安城区的“疤痕”。一是产业单一陈旧,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活力差;二是缺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差;三是私搭乱建,管理混乱,城市形象差;四是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欠缺,居住品质差;五是“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严重,安全韧性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多个场合对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西安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幸福林带”更新提上重要议程,联合中建集团,经数年调研、论证,一条长约5.85公里、宽约210米,集景观绿化、地下空间、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铁工程五大业态于一体的崭新方案正式启动,一项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城市更新的新路径应运而生。
以“五大创新”开创城市更新新路径。西安“幸福林带”项目体量大、业态多、管理部门多重交叉,推动起来困难重重,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全面创新破解卡点堵点,把善作善成体现到改革创新上来,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拿出更多的领先之策、创新之举。
一是规划建设模式创新,打造“紧凑城市”新范式。区别于以往旧改项目,“幸福林带”坚持多规合一,复合利用土地,把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系统总体规划五大业态,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约2200亩,地面新建75.6万平方米城市中央公园,地下科学谋划基础设施、综合商业、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停车场等功能布局,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
二是治理方式创新,实现审批流程新提速。“幸福林带”项目体量之大、业态之多、涉及因素之复杂都属罕见,因此西安市专门成立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市区联动、提级办理,对规划、土地、金融、财税、拆迁、报建等各类复杂事项,政企协同,以“专班制”高效推进,极大地缩短了审批周期。
三是投—建—营模式创新,探索高效实施城市更新新方式。“幸福林带”项目采取“投—建—营”一体化实施模式,在全过程规范投资的同时,更加侧重项目长期运营价值,投—建—营主体千方百计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完成优化设计349项,节省投资近3.8亿元,缩短工期近9个月。
四是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构建低碳智慧新引擎。“幸福林带”生态效益显著。地下建筑采用屋顶绿化形式,可年固碳约440吨,利用土壤天然稳定的保温隔热特性,建筑运行能耗仅为地面同类建筑的10%。以地源热泵和余热回收系统替代传统市政供热+常规水冷系统,降低制热制冷能耗年均减碳约10.8万吨。林带设计243处导光管、23个下沉广场及34个采光井,充分利用自然光改善地下采光效果,引入新鲜空气。据测算,“幸福林带”较周边区域PM2.5平均浓度降低18.5%,平均湿度提高6.3%,平均温度降低1.2℃。五大类工程全面实现建设者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化,通过统一标准,实现设计施工共同建模,节约建造成本,提前发现错、漏、碰、撞1256处,节省返工工期近150天,节省资金1.7亿元;通过指导运维,可节省年运营成本超1000万元。首次并行应用中建AECMate自主可控BIM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