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 西凤酒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资讯 > 正文

农特产品“出圈” “头雁”收获满满

农特产品“出圈” “头雁”收获满满
2025-10-27 09:19:16 来源:三秦都市报

青海“头雁”周优旦为参会者介绍牦牛肉制品。记者马昭 摄

宁夏“头雁”郭巧玲为参会者推介八宝茶。记者马昭 摄

雁飞千里靠头雁。本届农高会期间,“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特色农产品展”上,来自陕西、甘肃、新疆、山西、宁夏、安徽、青海、贵州八省区的“头雁”代表,携各地特色农产品与联农带农实践成果亮相。

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计划5年培育10万名高素质乡村产业带头人。作为首批承担该项目的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了“头雁”培育。

从“自家吃”到“销全国”

展位前,贵州“头雁”汪小民正忙着现切火腿,参观者尝后纷纷称赞“咸香入味,好吃”。

“打小就看父亲做火腿,以前顶多自家吃,哪敢想能做成产业。这都是‘头雁’培训项目给的底气。”贵州盘州泥猪河食品公司负责人汪小民笑着说。

汪小民于2023年参与了“头雁”培训:“结识了很多行业伙伴,资源通了,思路也跟着活了。”此后,他带着团队深挖民族风味,火腿点心、滇式月饼、鲜花饼等新品轮番登场,稳稳占据云贵川市场,销量一年比一年好。

作为贵州“头雁”代表,汪小民目前已带动周边2万多户农户增收。企业免费给农户提供猪仔并传授养殖技术,等猪养大后再统一回收,还会将加工后的猪肉回馈一部分给农户。

不远处,身着精美苗族服装的镇巴县镇农源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丽格外引人注目。她手持镇巴腊肉介绍:“这是咱大巴山的腊肉,柏枝慢熏60天。”

作为土生土长的镇巴人,杨丽自幼耳濡目染父辈种地养猪做腊肉的手艺。2009年,她开始经营生猪养殖,并传承镇巴腊肉制作技艺。

作为陕西“头雁”,杨丽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1万元,其镇巴腊肉已经销往北京、浙江等地。今年是她首次参加农高会:“卖了不少,很多人慕名而来。”

从“单打独斗”到“带富一方”

“头雁”不仅要自己飞,还要带领“群雁”齐飞。

青海“头雁”周优旦的牦牛肉展位肉香浓郁,他递出试吃装介绍:“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展台上,牦牛肉礼盒及各类牦牛肉制品整齐陈列,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咨询、品尝。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秉持着这一理念,他从2013年开始便投身牦牛产业,2019年正式成立公司,深耕牦牛文化与产品开发,决心把家乡土特产做大做强。

周优旦的“头雁”效应已然显现。他带动周边100多户乡亲参与产业,乡亲们通过种植饲草、养殖牦牛,或将农产品和牦牛卖给公司,或在厂里打零工增加收入。

宁夏展位茶香诱人,郭巧玲正娴熟地冲泡着八宝茶。作为宁夏“头雁”,郭巧玲带领团队深耕非遗八宝茶,推进三产融合。

目前公司每年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年均增收总额达321万元,实现每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农业“头雁”不仅要自己干得好,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和一定规模,也要有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意愿。甘肃“头雁”杨文德对此深有感触。

“祖祖辈辈种百合,可销路窄、加工差,这么好的东西藏在深闺人未识。”他坦言,正是这份遗憾,让他决心深耕百合产业。

通过“头雁”培训,杨文德牵头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从“单打独斗收购”转为“定标准、定向收”,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目前已直接带动120户农户,间接带动400多户增收。

安徽展区的藏红花是“头雁”张小丽填补国内空白的骄傲。

“以前国内藏红花全靠进口,我就想试试在亳州种出来。”从33颗种球起步,经30多年培育,她不仅实现了藏红花仿野生种植,更让国产藏红花的苷类成分含量达到进口的2-3倍。

作为“头雁”,张小丽不仅带动30余户农户种植300多亩藏红花,每季花期还能带动600至1000人就业,年销30万吨种球种苗。

四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承担陕西、甘肃、宁夏等8省份共5591名“头雁”的培育任务。这些学员累计带动近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20万农户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了从“一人致富”到“带富一方”的跨越。(记者 石喻涵

(责任编辑:白睿祺 赵森)
关键词:农高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