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是翻越秦岭的四条蜀道中最东边一条,这边山高险峻,更加难行,因此承平时期人们多取眉县、陈仓那边的褒斜道、故道、连云道入汉中去四川。子午道则多用于军事上的战术移动。
如今西安城区就有子午大道,自丈八东路向正南延伸。从子午大道向正北望去,恰好是汉长安城遗址,此道当为汉代长安城的正南道路。
子午大道便是子午古道发展而来的,老路自西安南关的车马店开始,经二府庄、杜城、温国堡、过潏河、滈河、黄良镇、子午镇,入子午峪。如今子午大道上还有杜城、温国堡、黄良这些古老的地名,温国堡村南过潏河还有一座5孔石桥“温国桥”便是子午道之桥。
旧时,人们取子午道南行,必经香积寺,香积寺过后,到了环山线,南山赫然眼前。子午大道跨过环山线,直入终南山子午峪。如今的子午古道六七米宽,错车、停车确实困难。新铺装的道路沿子午河布设,高悬于河床数米。进峪不多时,一座小桥架过子午河,是左宗棠致力于西北防务时所修,叫“左公桥”。过桥便是另一座山,与其他古道相连通,可去小五台、尖山到土地梁。
再前行,一道闸坝横在子午河上,是子午水库,水库中没有蓄水,河流自然流淌。半个小时,走到拐儿崖的时候,路侧开一口,可下河玩水。沿河行走,发现河边一条清晰的古道,仅容一人一狗前行。河水漫过人工开凿过的巨石,上有一条条不规整的石阶,古道与流水、森林融为一体,已难辨识。然而,村民或“驴友”仍在使用这些道路,人们的踩踏使古道一直用到今天。拐儿崖这一段,因杜甫一首诗的摩崖石刻而闻名。杜甫走到玄都坛时,顺道拜访一位道友,写了《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传说玄都坛是汉武帝祭天的地方,乃道教名胜,古时道观如云占领了这座山。后来,众道观衰落,仅剩一处玄都坛遗址。极目四望是山峦的海洋,红叶、绿叶、黄叶交错晕染得秦岭秋色盎然,果然“致身福地何萧爽”。同时望见山中土路纵横延伸,古道处处可联通,山峦重重可通达,这蜀道原不是一条路,而是秦岭山中的路网。
金仙观再往前,便是土路了。跟着徒步的人们走到土地梁,一小块草甸子立着一个四通八达的路标,此处是山中古道的十字路口,向北可通金仙观、子午峪口,东可去尖山、抱龙峪、小五台,西可去黄峪寺的高山营地,南可去小三湾,即走上子午古道。步行下土地梁,十分钟便走到小三湾村,从这村开始有窄小土路可基本行车了,到碌碌坪村,开始有水泥或沥青路面,过核桃沟、砭子口、摘儿岭到枣岭村,又是个三岔路,向西走到沣河边,上210国道,便到喂子坪,溯沣水源头,到分水岭翻越秦岭主峰。村里老人说,旧时沣峪口水大,常常冲毁道路,因此,人们择子午峪而行。20世纪50年代,取道沣河修通210国道翻越秦岭,沣峪口到喂子坪这段才变成了通畅大道,子午峪这段倒成乡村小路。从喂子坪沿210国道再南行,到红岩子一带的子午古道遗迹有颇多保存。
子午道翻越秦岭南北两侧有两处咽喉关锁,岭南有长尺峡,岭北最为险峻,有子午关,也叫石羊关。秦惠王伐蜀在石羊关设军寨,有守关士卒在此住下,是为今天关石村最早的村民。子午道过秦岭正脊后,不再走正南方向,折向西南往宁陕或石泉去,到西乡子午镇再走东西方向去汉中。
子午道“新路”上有一处关隘——五谷关,清嘉庆年间,为防教匪,官府在此关设宁陕厅,有安宁陕西的意思,这便是宁陕县的由来。宁陕江口镇至西乡子午镇间的子午道旧路上古道遗迹颇多,特别是月河坪到太山庙(月太公路)20公里至40公里间存留栈道、栈孔、古石阶路及碑刻遗迹较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