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春秋流转,黄土高原的风沙裹挟着岁月的印记,掠过陕北荒原的沟壑山梁。它不仅将青春的棱角刻进一代代建设者的皱纹,更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见证了一座煤电企业从30万千瓦到460万千瓦装机的蝶变传奇。站在即将退休的门槛上,回望在清水川能源公司深耕的一千八百多个日夜,那些奋斗的汗水、成长的喜悦、收获的荣光,如山间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心底沉淀成最深刻的感悟与眷恋。
2010年的那个初春,我怀揣着对能源事业的热忱与憧憬,告别关中平原的渭河电厂,奔赴陕北府谷的清水川。彼时的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厂房,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只有漫天飞舞的黄土和层峦叠嶂的山峁。初到的日子,艰苦远超想象。冬季的陕北,寒风如刀割般凛冽,最低气温常常跌破零下二十摄氏度。早期的员工宿舍简陋而单薄,没有完善的供暖设施,我们只能将电炉子搬到床边,裹着厚厚的棉被,穿着保暖内衣,才能在寒夜中勉强入眠。夏季则酷暑难耐,沙尘侵袭更是家常便饭。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群心怀梦想的清水川人,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凭着“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执着信念,开启了建设能源基地的艰辛征程。
如今,行走在清水川能源公司的厂区,目之所及皆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拔地而起,三期两台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顺利投产商运,六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让清水川成为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走进“四机一控”的集控室,巨大的显示屏上,各项运行参数实时跳动,八名操作员便可实现四台百万机组的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集中控制,相较于传统控制模式,大幅提升了调控效率,彰显着现代电力工业的硬核实力。
生活区的变迁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曾经简陋的宿舍、活动板房早已被两栋崭新的高层住宅楼取代,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空调、数字电视、24小时热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党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标准化游泳馆相继建成,成为员工学习提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厂区、生活区内种树植草,冬青、松树四季常绿,杏树、海红果树飘香家园,月季、玫瑰次第绽放,春有百花争妍,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绿意盎然,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式工厂在荒原上拔地而起。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初心广场上,嬉戏打闹的孩童、散步聊天的员工,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幸福画卷,让这座能源公司充满了烟火气与生命力。
从一期30万千瓦机组到六台机组总装机460万千瓦,从陕北“小不点”电厂到国内领先的煤电一体化企业,从区域供电到800kV直流输电线路跨越千里直供武汉,清水川的发展早已超越了数字的增长,更是技术实力的跃升、发展质量的跨越。这背后,是一代代清水川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
在清水川的十五年,最让我动容的,是身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的同事们。他们中有坚守检修一线二十余年的老师傅,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成为电力检修领域的“活字典”。面对设备缺陷,他们总能精准定位问题根源,用“绣花功夫”精修细检。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们常常扎根现场,废寝忘食地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累计取得数十项国家级发明专利,用匠心守护着六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