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春秋流转,黄土高原的风沙裹挟着岁月的印记,掠过陕北荒原的沟壑山梁。它不仅将青春的棱角刻进一代代建设者的皱纹,更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见证了一座煤电企业从30万千瓦到460万千瓦装机的蝶变传奇。站在即将退休的门槛上,回望在清水川能源公司深耕的一千八百多个日夜,那些奋斗的汗水、成长的喜悦、收获的荣光,如山间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心底沉淀成最深刻的感悟与眷恋。
2010年的那个初春,我怀揣着对能源事业的热忱与憧憬,告别关中平原的渭河电厂,奔赴陕北府谷的清水川。彼时的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厂房,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只有漫天飞舞的黄土和层峦叠嶂的山峁。初到的日子,艰苦远超想象。冬季的陕北,寒风如刀割般凛冽,最低气温常常跌破零下二十摄氏度。早期的员工宿舍简陋而单薄,没有完善的供暖设施,我们只能将电炉子搬到床边,裹着厚厚的棉被,穿着保暖内衣,才能在寒夜中勉强入眠。夏季则酷暑难耐,沙尘侵袭更是家常便饭。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群心怀梦想的清水川人,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凭着“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执着信念,开启了建设能源基地的艰辛征程。
如今,行走在清水川能源公司的厂区,目之所及皆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拔地而起,三期两台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顺利投产商运,六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让清水川成为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走进“四机一控”的集控室,巨大的显示屏上,各项运行参数实时跳动,八名操作员便可实现四台百万机组的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集中控制,相较于传统控制模式,大幅提升了调控效率,彰显着现代电力工业的硬核实力。
生活区的变迁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曾经简陋的宿舍、活动板房早已被两栋崭新的高层住宅楼取代,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空调、数字电视、24小时热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党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标准化游泳馆相继建成,成为员工学习提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厂区、生活区内种树植草,冬青、松树四季常绿,杏树、海红果树飘香家园,月季、玫瑰次第绽放,春有百花争妍,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绿意盎然,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式工厂在荒原上拔地而起。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初心广场上,嬉戏打闹的孩童、散步聊天的员工,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幸福画卷,让这座能源公司充满了烟火气与生命力。
从一期30万千瓦机组到六台机组总装机460万千瓦,从陕北“小不点”电厂到国内领先的煤电一体化企业,从区域供电到800kV直流输电线路跨越千里直供武汉,清水川的发展早已超越了数字的增长,更是技术实力的跃升、发展质量的跨越。这背后,是一代代清水川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
在清水川的十五年,最让我动容的,是身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的同事们。他们中有坚守检修一线二十余年的老师傅,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成为电力检修领域的“活字典”。面对设备缺陷,他们总能精准定位问题根源,用“绣花功夫”精修细检。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们常常扎根现场,废寝忘食地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累计取得数十项国家级发明专利,用匠心守护着六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他们中也有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运行人,脸上还带着青涩,却早已扛起了责任与担当。集控室里,他们紧盯屏幕上的每一个参数变化,精准操作每一个指令,没有丝毫懈怠;机房深处,他们顶着轰鸣的噪音和超过四十摄氏度的高温,认真巡检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缺陷隐患。记得有一年盛夏,一台机组突发异常,年轻的运行人判断精准、处置果断,在酷热的机房内有序操作,最终成功化解危机,确保了机组稳定运行。当他们走出机房时,汗水早已浸透了工装,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无论是生产一线的运行员工、检修师傅,还是职能部室的管理骨干、后勤人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奉献。他们斗酷暑、战严寒,顶风沙、冒雨雪,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敬业书写忠诚。正如一首诗中所写:“斗酷暑,战严寒,栉风沐雨。数十载默默坚守,只为燃烧的年华,能够托举梦想。只为不断洗礼的初心,发光点亮,城乡的万家灯火。”
看着一批批年轻人在清水川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我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公司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还记得公司领导对新入职大学生的殷切嘱托:“年轻人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在工作中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最美的清水川。”这句嘱托,不仅是对年轻人的期望,更是公司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公司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新员工,实施“导师带徒”制度,挑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操作技能、讲解专业知识,帮助年轻人快速适应岗位、成长成才。针对在职员工,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搭建技能提升的平台。同时,公司领导一对一为年轻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个人特长与潜力,为他们提供横向轮岗、纵向晋升的机会,让每一位有才华、肯奋斗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考虑到清水川地处陕北塞外,年轻员工离家远、思想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公司始终把员工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全力打造“幸福清能”:建设员工公寓、改造住宅楼、开通往返厂区和府谷县城的通勤班车、设立职工子女托管中心、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今,公司正积极打造符合“789”计划的年轻骨干梯队,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落地生根,管理人员选拔晋升率大幅提高,一批80后、90后年轻干部迅速成长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充足,多名优秀干部被推荐选送到集团及上级单位任职。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正成为清水川能源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与不竭动力。
二十载砥砺前行,二十载硕果盈枝。近年来,公司锚定“全力打造国内煤电一体化标杆企业”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煤电一体化优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换、带动煤电一体化模式推广、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相继斩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电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用硬核实力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清水川从未停歇。三期两台1000MW机组创新性地应用了世界首创的“四塔合一”技术,将脱硫塔、湿电除尘器、冷却塔、烟囱功能整合为一体,不仅大幅减少了占地面积,更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排放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行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认可。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清水川人奋斗的最好回报。近年来,公司发电量和利润总额连续实现“双增”,今年更是创下六台机组年内单日发电量突破1.1亿千瓦时的历史新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支撑。陕投集团“以义取利,镕基铸范”企业文化观,在清水川能源公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的清水川,不仅是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更是推动陕西省能源结构优化、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清晨的阳光洒满清水川,我昂首走在上班的路上。朝阳下,巍峨的间冷塔直插云霄,银色的输电杆塔沿着山峁绵延天际,千里银线向着远方延伸,将清洁电力送往千家万户。走进“四机一控”的集控室,看着控制电脑前年轻面孔专注的神情,他们眼神坚定、操作娴熟,传承着清水川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血脉。那一刻,我坚信,清水川能源的明天必将更加光明灿烂。
清水川二十载岁月如歌,陪伴你十五载初心如磐。即将告别奋斗十五载的工作岗位,我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自豪。欣慰的是,清水川能源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年轻一代正接过接力棒,续写着新的辉煌;自豪的是,自己能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回望来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展望未来,每一程都充满着希望与荣光。清水川,这片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