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谁?
从2021年破零后,“国家级都市圈”进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3个、2022年4个、2023年7个,在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青岛、济南、广州、深圳、郑州等14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后,进入2024年有明显减速迹象,仅合肥、厦漳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今年依然没有提速,截至目前只在北方的石家庄和长春分别画了两个“圈”。虽然最近两年获批数量不如前三年,但总数正和官方不时提及的“‘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培育18个都市圈”口径相吻合。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把“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摆在了重点任务的第一位,明确提到“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那么,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各个省份打造都市圈的热情高涨,2023年广东省更是一次性公开发布了5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的广州和深圳都市圈,还包括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总体看,往往是省域内第一大城市的省会,是各省打造都市圈的最积极响应者。除了拉萨,其余省会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公开报道。
此外,没有“国家级都市圈”的三个直辖市正在“憋大招”,酝酿着更大的动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23年京津冀联手启动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编制工作。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编制出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10月24日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也强调“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北方要打造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都市圈,南方则围绕上海规划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圈。
2022年1月,沪苏浙联合发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市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一起形成了“1+8”协同发展格局,这是国内首个以“大”命名的跨省域都市圈,但似乎还不够“大”,到了2024年就是双重升级:变沪苏浙为沪苏浙皖,变“1+8”为“1+13”。在原有基础上新纳入了浙江杭州、绍兴,江苏泰州、盐城和安徽宣城5座城市后,合计113县级行政区,陆域面积约1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6.63万平方公里。不仅规划面积超过了现有任何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还包括了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目前尚未有上海都市圈相关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的消息。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28日召开的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专题合作组专题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完善和报审工作,是确保下一步长三角地区依法依规率先开展跨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的关键”。
未来5年是西安都市圈关键期
2022年4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23年11月《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正式确定了一个更具体、可操作、能兑现的“小目标”。转眼到了“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2025年10月23日召开的西安都市圈建设专题座谈会,议题就一个:在总结过去3年的基础上展望未来5年。
会议认为“西安都市圈经过3年多建设,区域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虽然西安都市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西安都市圈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仍需提高”,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更上一层楼,会议提出: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围绕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共治、社会民生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强协同,研究谋划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重大项目、具体举措,做好发展规划衔接,持续完善并用好西安都市圈产业大脑平台,不断创新工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