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统战宣传基层行
  •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资讯 > 正文

西安都市圈2035年“基本建成”

西安都市圈2035年“基本建成”
2025-11-03 09:47:05 来源:华商报

继石家庄都市圈之后,今年第二个都市圈成功晋级“国家队”。

近日,吉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于8月22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并在10月9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至此,全国已有15省份拿到了“国家级都市圈”入场券,“国家级都市圈”总数增至18个。

再进一步看,重庆都市圈布局于直辖市,深圳、青岛、厦漳泉三个都市圈也是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各自省域另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整体而言,省会城市是当下引领“国家级都市圈”扩容的主力军。

这个“国家级都市圈”与众不同

从2021年诞生首个“国家级都市圈”以来,5年间“国家级都市圈”东南西北中多点开花,按说“国家级都市圈”起初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正在逐渐褪去,不过,长春都市圈还是显现出了与众不同——在18个“国家级都市圈”里,长春市GDP最低,首位度则傲视群雄。

虽然确有非“万亿俱乐部”城市已入列“国家级都市圈”,但2024年长春GDP只有7632亿元,却占到了吉林全省的53.1%,首位度仅次于宁夏银川的53.4%,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也就是说,长春都市圈有着明显的“一高一低”:经济规模最弱,核心城市首位度最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高,高到了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的地步。

一座典型的“强省会”城市成功晋级“国家级都市圈”,这表明长春未来要带着近邻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一起飞,这座东北工业老城的发展模式将从“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切换。

一位区域观察人士分析认为,都市圈,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打造都市圈,既是破解“一城独大”弊端的必然,更有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深层次考量。

回头看,当“抱团”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标配,继2015年批复首个城市群之后,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也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当这场“自下而上”的地方探索正式融入了国家顶层设计的轨道,地方层面此前摸索建设的都市圈开始为晋级“国家队”发力,经国家发改委盖章认证的都市圈被舆论统称为“国家级都市圈”。

为什么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给出的答案是:“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并就“城市群”和“都市圈”予以明确界定,前者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后者则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国家级都市圈”迅速从无到有、年年“上新”。需要说明的是,超大特大城市,是以城区常住人口作为判断指标,但由于人口统计口径差异往往导致争议颇多,国家层面在都市圈建设中淡化“超大特大城市”而着力强化“1小时通勤圈”这一硬指标,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在确定都市圈范围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做到集约高效发展,防止盲目扩张规模”。

“圈”,不仅不能随便画,更不能画得太大。在“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这一硬杠杠下,一些“国家级都市圈”最终获批的面积范围,相比申报准备阶段公示时有一定缩水。梳理现有18个国家级都市圈可以看到,除了覆盖7市1区的沈阳都市圈面积最大,达到7万平方公里,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超过3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都是2万多平方公里,石家庄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尚不足2万平方公里。

关键词:西安都市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