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交集团回应公众关注八大焦点问题 努力提升市民出行效率与体验
近期华商报持续关注公交等车难现状,市民网友也给西安公交提出了众多好点子。在4月11日本报举行的公交发展研讨会上,西安公交集团也对大家关注焦点进行了一一回应。
建议:加强地铁衔接,减少与地铁重复
回应:持续系统优化线网结构
近年来,西安公交集团结合地铁陆续开通运营,在持续系统的优化公交线网结构,加强与地铁衔接,减少与地铁重复线路。
以260路为例,地铁8号线开通后,将260路延伸调整与地铁8号线形成衔接,同时对高峰时间和空间断面调研分析,增加了北长安街凤栖路口至西部大道文苑北路口在7:40-8:15和18:10-18:40高峰尖时段的区间车次,加密发车频次,缩短发车间隔。
同样,以原121路为例,日客运量仅30人次,且与其他线路及地铁线路重复,因此对线路进行了裁撤,同时节约出运力,新开通了S25路,进一步加强了曲江二期高密度客流区域与地铁8号线的衔接。
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线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线路因客流小缩了两站,就有市民不断投诉,调整3天后只能又恢复了。因此,当前对于线路调整是十分慎重的。市民对于公交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的出行需求,而公交线路主要是解决客流流向相对集中的大多数市民的出行需求,因此难以达到每位乘客的理想要求。
建议:砍掉“僵尸线路”,合并重复线路,填补地铁盲区
回应:近3年新开调整152条线路
公交集团表示,这个建议也是他们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通过公交线网优化来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地铁成环成网,公交集团以“减复线、强接驳、填空白、优服务”为思路,减少与地铁、公交的复线,加强地铁覆盖盲区、高需求区域的服务保障和空白区域的公交覆盖,抽密补疏,提高城市公交线网整体效能。
近3年累计新开调整常规线路152条,裁撤、合并20条低效重复“僵尸”线路,减少重复线路372千米,填补服务空白160千米,公交线路与地铁的接驳率由89%提高至99%。
建议:多关照郊区出行
回应:抽密补疏,线网覆盖增加7.3%
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等车难,甚至缺少公交线路,仍是大家关注的突出问题。公交集团表示,持续关注新建、新开发以及城市外围原有公交线网未覆盖区域,按照公交行业管理部门“抽密补疏”的基本原则,近年线网覆盖增加7.3%,不断扩大公交覆盖范围。
同时,通过开通定制公交、网约公交等多元化服务产品,为客流强度较低,但又实际存在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区域市民提供点对点或区域化的集约型公交出行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偏远郊区群众反映无公交,又迟迟解决不了,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未提供基础配套设施。公交设线、延线的前提是辖区政府要提供公交场站支持,能够提供基础的停车充电调度设施,土地性质还要符合相关用地规定。这也是当前公交线路优化的难点问题,需要大力支持。
建议:多开些网约车,大车换小车
回应:已开通3条网约公交,再拓展
2022年4月,公交集团在航天基地南部区域开通了首条网约公交。截至目前,已累计开通3条网约公交,服务面积23.5平方公里,涵盖16个产业园和18个住宅区,写字楼60余栋,300余个中小型公司,大型商超2个,与5个地铁站接驳,累计运送乘客约45.6万余人次,解决了航天、浐灞、高新等区域内市民的出行问题。
网约公交采取“互联网+”实时拼单网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定站不定线”的需求响应服务,替代多条常规公交的服务功能,尤其针对区域范围大、道路网络密,但客流强度又较小的区域,可以较好的解决新建设、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出行问题。后续还将拓展网约公交服务模式,发展网约化的通勤专线、旅游直达等多样化服务。
关于更换小车问题,小型公交主要在客流较小的线路或时段使用,目前客流强度较大的线路暂不适合使用。小型车辆转弯半径更小、灵活性更高,在较窄的背街小巷、支微线路、短途地铁接驳线路、社区巴士、网约公交,以及特定需求的定制公交等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潮汐客流型线路可大小车搭配运营。但受资金影响,目前小车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