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马面数据的过程中,团队发现,砖和夯土之间好像有明显的密度异常体。因为不确定这一情况是否存在,团队反复向城墙景区工作人员求证,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2023年,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宇宙射线、三维激光扫描等10余种先进的勘测方法,对城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全身CT”。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能更好地对整个城墙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高衡说,“我们将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文物保护手段。”
共同发力联动保护
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宽阔的城墙上杂草丛生,几只羊低头吃着草,一对姐弟微笑着坐在城墙上。
年过九旬的西安居民郑泽尧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那时的城墙上长着草,是放羊的好地方。”
“那时候,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要走城墙根的北马道巷,再出城墙西门。”郑泽尧说,“这张照片是我在南马道巷那段城墙上拍的,没想到为古城的变迁保留了一些资料。”
郑泽尧拿出一小摞保存完好的黑白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南马道巷路上的自行车辐条、城墙旁低头食草的羊……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在光影明灭间拼贴出城墙过去的模样,记录下西安城墙的岁月变迁。
经过多年的保护修缮,西安城墙已形成“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老一辈革命家保护西安城墙的夙愿,在新时代成为现实。如今,西安城墙已成为古城西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述说着这座城市“活的历史”。
“西安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力求保证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性。”朱媛说,“我们希望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独具特色的西安城墙文化地标,协同推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借创新之力让历史名胜焕发新的生机。”
4月7日,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先生乘坐无人驾驶的智能游船,在护城河的一波碧水上游玩。“这是我第一次乘坐无人驾驶的船,很新奇!”他说。
“智能游船项目备受游客青睐。”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文旅发展部副部长胡晓云说,“在护城河治理方面,我们利用新型基础测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护城河智能水位检测系统,自主建成陕西省水利风景区首个水质实验室,引入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系统推进水体保护和综合研究,满足景区数字化、科学化管理需求。”
保护与开发好城墙并不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保护城墙工程”到如今的预防性保护探索实践,“城墙守护者”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让全民参与到保护城墙中。
“保护城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支持。”西安城墙工作人员尚楚乔说,人防、交通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城墙保护工作,构建起城墙保护联动机制,形成协同保护方案。2023年5月26日,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站在西安城墙南门箭楼揭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城墙。
“小朋友,快下来!”4月2日,在顺城巷吃烧烤的西安市民姚远看到两位小朋友在城墙城砖上攀爬,连忙上前制止。
“我们‘老西安’常说‘城墙在,根就在’。守护好城墙是我应该做的。”姚远说。
这座城市的人们热爱城墙,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关注它。西安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之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西安城墙的保护经验为其他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2023年9月23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在西安成立。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为全球古城墙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一位国际友人感叹的:“西安城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座千年古迹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独特魅力。
西安城墙用时间凝结古都文化,文物保护则依靠全民共同参与。人们共同关心与呵护的西安城墙,以其优美的环境与独特的内涵滋养着这片土地。
“我在城墙根儿长大,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西安市民刘和平笑着说,“我们这些老西安人,如今遛弯儿散步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日子过得很舒坦!”
文物活化的真谛,或许就在于这一幕幕生活图景。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