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依据申请人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申请,对该公司作出立即停止组织人员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的禁止令。经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提起诉讼,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当庭判令被告西安艾斯洛克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立即停止组织人员到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登山、穿越活动;赔偿生态修复费用2万元,并在省级以上媒体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据悉,这是陕西首次运用禁止令对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违法行为进行规制,也是首次以民事公益诉讼形式追究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损害侵权责任。
户外救援人士:仍有不少人以身犯险
哪些“网红”打卡地属于生态“禁区”?
近日,一位民间救援队救援人员告诉记者,以太白山“鳌太线”为例,尽管政府部门已明令禁止穿越行为,但仍有不少人以身犯险,“更是有不少外地的游客,趁着国庆、五一假期前来鳌太线进行穿越,秦岭山中的天气变幻莫测,一天就有可能经历‘四季’,这对于穿越者来说都是极端危险的因素。”这位救援人员称,对于穿越者来说,失温是致命的风险,此外还包括迷路、坠崖、野生动物袭击等危险。
“我们救援工作比普通穿越危险、艰难得多,比如常规路线主要走主道,但搜救过程就需要把沿途的每个岔路、陡坡甚至滑坠点都摸排一遍,有次在海拔3000米的碎石坡找人,自己差点被落石砸中。”这位搜救人员说,即便如此,还是拦不住非法穿越的人,上周刚罚了几个外地的驴友,这周就又有人偷偷进山。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户外徒步”“秦岭穿越”,可以看到不少博主都发布过“秦岭爬山路线”相关信息,并根据爬山难度给这些线路分别打上了不同的星级。记者核实了解到,例如所熟知的鹿角梁、西光头山、冰晶顶等户外热门打卡地,其路线几乎都涉及到了秦岭核心保护区区域,禁止进行穿越。
4月2日,记者从西安市长安区秦保局获悉,2022年9月以来,该局开展核心保护区联合执法行动34次,各参与单位出动共治力量1570人次,累计宣传劝返游客5555人,批评教育667人,带回公安机关审查414人。
“秦岭核心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恢复。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山休闲游玩的市民对青山绿水热情与日俱增,户外运动、探险旅游等方式兴起,非法穿越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登山驴友、户外俱乐部屡禁不止,造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给秦岭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一位秦岭保护工作者说,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秦岭山区长安段野外救援被困者数量和次数大幅度减少,国有林区26年未发生森林火情,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声音
专家:“释放自我”绝非以透支生态为代价
长期踩踏或造成核心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衰减
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催生了人们对自然疗愈的渴望,但部分群体将非法探险扭曲为“逃离压力”“释放自我”的出口。社交媒体以“征服自然”“秘境打卡”等标签渲染冒险叙事,叠加户外公司对生态脆弱区的“网红化”包装,刺激了非理性探险热潮。这些活动披着“亲近自然”的外衣,实则通过踩踏植被、干扰野生动物等行为透支生态,更因缺乏安全保障埋下事故隐患。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岳明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踩踏、乱丢垃圾、外来植物的侵入、有意无意的采摘行为等,对于秦岭核心保护区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影响,而除了植物外,人为的活动也会对野生动物带来惊扰,影响它们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