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成为游客踏青的热门目的地。然而,近年来非法穿越核心保护区、违规登山等活动频发,踩踏植被、丢弃垃圾、干扰野生动物栖息等行为,对秦岭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获悉,为遏制乱象,陕西司法部门首次作出“禁止令”,对组织非法穿越的户外公司亮出“生态红牌”,并通过民事公益诉讼追究生态损害责任。
当征服自然的网络热潮与生态保护正面碰撞,如何平衡探索欲与生态红线,成为守护秦岭的必答题。
违规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案件频发
有安全风险还对生态造成破坏
春赏杜鹃、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踏积雪。秦岭,这座横亘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的山脉,承载着市民对自然的向往。而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来,不少非法穿越者常因缺乏专业装备和路线规划置自身于险境。此外,在人为的破坏下,也给秦岭的自然生态带来了危机。
2023年10月19日,一个18人组成的驴友团在攀爬秦岭主峰冰晶顶过程中被困,西安市鄠邑区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刻通知多个救援队,集结上百人前往搜救。最终被困18人全部被平安救下山,其中16人自行离开回家,两名学生被送往附近医院观察。
2024年10月19日,接群众报警求助,有4人被困冰晶顶。接警后,鄠邑区公安、应急、卫健、消防、救援队等150余人迅速进山实施救援,经全力搜救,其中2名被困人员安全下山,另2名被困人员(系年轻情侣)发现时因失温已无生命体征。
2025年2月8日,武汉市民孙某无视有关法律法规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多处关于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的醒目标语,擅自非法穿越鳌太线,失联长达10余天。2月18日,经过太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太白县政府组织专业救援队与本地向导的全力搜救,成功将孙某找到并护送下山,后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主要支脉两侧各500以内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世界遗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需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区域应当划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
不仅对自身安危带来隐患,穿越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举动也在伤害自然生态、触犯法律,如何给非法穿越行为戴上“司法紧箍咒”?
一年组织上千人前往核心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
法院首份“禁止令”对违法行为进行规制
今年3月19日,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陕西首例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开庭审理。
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2024年1月至12月,西安艾斯洛克户外运动有限公司多次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活动信息招揽报名,共组织1115人进入箭峪岭、草链岭、东梁等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活动中伴随踩踏草甸、生火做饭等行为,违反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禁止性规定。据专家评估意见,秦岭核心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且脆弱,登山、穿越活动会损害该区域植被、土壤,侵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进而对整个秦岭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造成影响。如果因踩踏等导致秦岭核心保护区植被退化,甚至造成基岩裸露等情形,自然修复可能需要上万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