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已成为全省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追求。
“思政课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回应学生关切,回答好青春之问。”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迪表示。
11月27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院长与你话成长”座谈交流活动。
“为什么要把理论创新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呢?”新生马小童提问。
“同学们,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总是在发展的,需要及时研究并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怀平作出解答,并鼓励同学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思政课的引导,要基于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陈怀平表示。
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广”的建设思路,陕西培育“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20所,引领带动各高校在马院、学科、课程等建设上逐年加强。全省立项省级“大思政课”试点项目144项,推动“一校强”延伸为“整体兴”。
全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院校3个“大思政课”协同发展联盟成立,推动全省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发展。
鲜活的课堂,让思政课成为“金课”
各大中小学校纷纷把历史田野和时代现场作为“第二课堂”,打破课本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界限,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习思考,在时代变化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读屏时代传承汉字书写之美的意义在哪里?”11月20日,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小学行走的无围墙“大思政课”再次启动。五年级学生走进关中书院,开展“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思政课探究活动。
“在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东厅门小学校长何虹介绍。
从2022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生动性、有效性、深刻性。
为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今年4月,延安市实验中学组织初一、高一年级共1700多名师生,开展“走延安路铸延安魂做延安人”红色远足研学活动。
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延安,用心灵感悟延安精神。历时10个小时的红色研学,让学生们在体能和意志的双重磨砺中,在探索思考中,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立志践行延安精神。
思政课要“行”在路上,“走”入心里。宝鸡文理学院培养的16名年轻思政课教师,进企业、入社区开展理论宣讲、考察调研、课题研究。理论和现实的有机连接,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综合能力。
“思政课堂应既有现实的厚度,又有理论的高度,还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温度。我们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让‘大思政课’成为孕育青年爱党爱国、担当奉献的‘金课’。”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勇表示。(记者 郭妍)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