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历史文明印记 展示中华文化风采——记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
跪射俑(资料照片)。通讯员 张天柱 摄
著名考古学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袁仲一(右)在发掘现场(资料照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秦俑二号坑考古项目负责人李岗(中)与项目组成员现场分析高级军吏俑出土现状。通讯员 张天柱 摄
三秦大地上沉睡着一支无声的军队——秦兵马俑。50年前,随着一批支离破碎的瓦片被发现,人们唤醒了这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庞大“地下军团”。
这些泥土做成的“战士”,以永恒的静默和不变的忠诚,诉说着一个帝国的辉煌与梦想。他们排列整齐,气势恢宏,似乎带我们回到了那段金戈铁马的时光。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如今,秦兵马俑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名片、誉满全球的旅游目的地,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了标杆。
9月22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的游客陈爽感叹:“20年前我来过兵马俑,这次来又有了新感受。展览更加系统地展示了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
五十载风华,秦风赳赳,硕果累累。近日,记者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探寻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年来的沧桑巨变。
考古发掘重现历史证文明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参建人数达70万,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兵马俑的发现,让世界得以窥见这支“地下军团”的冰山一角。1974年7月15日,考古队进驻秦俑考古工地,开始考古勘查和清理。得益于老一辈考古学家的严谨求实、勤勉敬业,尘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军团”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著名考古学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袁仲一说:“几十年来,它们一直是我无声的朋友。”袁仲一回忆,兵马俑首次被发现时,考古队员曾乐观地预期一周内就能完成挖掘工作。随着勘探的深入,他们意识到俑坑的边界远比预期复杂,且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只能用探铲一点一点地挖掘。直到1975年3月试掘工作结束,一号坑东端才全部揭露。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陵博物院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被发现,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奇器珍怪”相继面世。墙垣、门阙、道路以及附属遗存等相继明晰。
50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探明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和文物,更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的物质、文化、科技及制度文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9月22日,文物工作者正在新“办公室”忙碌。新“办公室”是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新“办公室”的设立,实现了文物从发掘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形成了“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