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西安市政府官网全文发布了《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下称《实施方案》)。
可以看到,未来产业这条新赛道上,西安现已确定了包括6G、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量子、先进核能、低空利用、商业航天、类脑科学等24个细分领域作为发力方向。
同时,主要以7大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形成3大综合型未来产业聚集区、2大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和N个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构建西安“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
可以看到,一批前沿技术将加速推广落地。比如,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商业化应用,还比如,推进核能在城市供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按照官方定义,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要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
作为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地方配套,最新发布的《实施方案》设定了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未来产业“两步走”的发展部署。
第一步,到2027年: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衔接融合不断增强,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体系,未来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和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形成未来核心技术突破硬实力。攻克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建设西安未来先导技术研究院。
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建设若干未来场景示范区,打造5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领域领军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
搭建未来产业发展核心载体。打造10个未来产业综合应用场景,建设15个未来产业专业园区,构建以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产业实验场、中试基地、共性技术平台为核心载体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创新网络。
构建未来产业雨林生态体系。引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充分发挥财政出资基金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成立长安先导基金,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汇聚、应用拓展、产业集聚、金融支撑为一体的未来产业雨林生态体系。
第二步,到2030年:基本形成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一批世界领军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
西安市打造未来产业重任,主要落在了7大开发区的肩上。根据《实施方案》,将加快形成3大综合型未来产业聚集区、2大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和N个标杆型未来场景示范区,构建西安“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
“3”即三大综合型未来产业引领区
依托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加快光子、量子、氢能、新型储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利用、创新药等领域产业发展,优化未来产业空间和时序布局,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开展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完善产业集群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