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阳光智慧服务中心是整个智慧园区的中枢系统,可以直观看到园区作物的各方面情况(记者 赵晨 10月11日摄)
10月13日晚上9时,杨凌创新创业园6楼,陕西道科飞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亮着灯。公司主要合伙人耿宏锁、尚立兆、唱永明正在兴致勃勃讨论着白天刚刚为澄城县果业客户调试好的苹果分选套袋机的运转情况。
这3位分别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高新区创业园、深圳市东方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60后”,尽管已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但脸上依然洋溢着挡不住的创业激情。
为什么要在杨凌创业?面对记者的提问,公司牵头人耿宏锁自信满满地说:“这里有着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24年来,杨凌示范区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蹚出了一条全域全员全要素协同高效的创新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杨凌力量”。
10月13日,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智慧温室里,工作人员在进行蔬菜育苗。(记者 赵晨 摄)
能放尽放,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2000年创办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隆公司)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徐永林其实很忐忑:对自己这种在岗创业的行为,杨凌示范区到底支持不支持?
20多年过去了,徐永林的疑惑早已烟消云散。在杨凌,曾经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条条框框被一一去除。随着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政不断出台,像徐永林一样在岗兼职创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7年,伟隆公司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商业化育种平台的模式,被原农业部作为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的案例向全国推广。
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今,徐永林的伟隆公司在种业市场上“风生水起”。去年,企业营业额达4000多万元,经销小麦种子1000多万公斤。其中,由王辉院士领衔研发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伟隆169”,大田产量达每亩1530斤,在全国栽种面积达500万亩。
科技底蕴、教育底蕴、人才底蕴集中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品质品位,对于杨凌示范区而言,其恒久的创新力,无疑源自这里7000多名农科教人员。
在推进区校融合发展中,杨凌示范区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改革创新,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王亚平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痛点,学校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校外兼职及离岗创办企业暂行规定》。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中,学校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即科技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方式实施转化的,转化收益的10%归学校,10%归成果完成人所在学院(所),8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此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职称评审暂行实施办法》中,还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纳入职称晋升可选条件之一,提高教师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2018年至2020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4067.5万元,是2015年至2017年交易额的4倍。
不再以发表论文为“指挥棒”的新机制,让更多科研人员轻装上阵,主动对接市场。2020年,35名在校博士加盟陕西道科飞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公司名称源自英语doctor feeling,意思是博士情怀,我们就想通过在农业装备研发方面的优势,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耿宏锁说。
9月23日,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井克梁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玉米示范基地,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09”长势喜人(记者 李宛嵘 摄)
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栖息良木”
趁着晴好天气,在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凌良科)刚刚收获了玉米。尽管今年遭遇极端天气,但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上千斤。
作为上合粮食作物技术创新交流示范基地,未来3年,该基地不仅将推广玉米、小麦、油菜、旱稻4个主要作物新品种选育种植技术,还将通过智慧化机械的耕作、水肥一体化的示范,播撒智慧农业理念,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好的科研成果不能只摆在‘书架’上,还要展示在‘货架’上,创造更多的价值。”杨凌良科负责人宋协良告诉记者。
在协同创新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杨凌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像杨凌良科这样的龙头企业。据了解,24年来,杨凌示范区不断引进、培育和壮大各类创新主体,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中国化工农化有限公司旗下的先正达,拥有260多年的历史,位列全球种业第三位。经过积极对接,杨凌和先正达擦出了火花。2019年11月,先正达种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杨凌揭牌。
随着先正达、科迪华及阿根廷凯茂集团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杨凌“农业硅谷”的内涵不断丰富。
企业要发展,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支撑。在培育创新主体的过程中,杨凌示范区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政策,并陆续建成众创田园、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57万平方米。
搬进了杨凌示范区种子产业园后,杨凌秦红宝洋葱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额一路飙升:2018年不到100万元,2020年250万元,今年截至9月底近300万元。
“过去,我们公司在渭惠路上仅有一个40平方米的门面房,现在,在种子产业园,公司不仅面积扩大到280平方米,而且因为周边环境好、交通便利,公司的形象大大改观,给前来洽谈的客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该企业副总经理罗鹏说,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今年,公司主打的晚熟洋葱新品种“秦红宝6号”一上市就被抢光了,价格达到了每斤0.65元左右的市场高位。
据统计,截至9月底,杨凌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704户(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304户)。其中新增各类企业1051户、个体工商户164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户,新增注册资本148.98亿元,新增从业人员8526人。
10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右一)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记者 赵晨 摄)
精准培训,给乡村振兴蓄人才
“马老师,请问能给我们介绍一个草莓种植的职业农民来大荔讲讲栽培技术吗?”
“马老师,我想找一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政阳教授,您那儿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
10月14日上午,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里,马新世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都是咨询相关农业技术的电话。
马新世并不是学校老师,而是我省一名高级职业农民,也是我省职业农民协会会长。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而新型职业农民,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力量,也是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一线力量。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正如马新世的这句口头禅,多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让越来越多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农民在农村大显身手,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马新世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重在精准。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创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品种示范推广。
马新世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是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518亩,由23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师组成专家团队,对辖区内职业农民进行理论授课,现场指导。
宋军刚、王艳夫妇就曾是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的“创客”。从海南返乡创业后,他们在马新世的指导下,通过设施大棚在杨凌这片北方的黄土地上成功种出了高品质、高产量的南方水果——火龙果,而且供不应求。
职业农民培训不仅给农民送去了技术,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据王艳介绍,去年,她还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证书。他们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青皮她园”火龙果示范基地今年以来产火龙果200多吨,产值400余万元,销售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
截至目前,杨凌已有天和生物有限公司、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来合作社、柯瑞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锦田果蔬专业合作社、新集先锋葡萄专业合作社等6家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杨凌示范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当地“永久牌”的技术队伍。仅在合阳县,就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90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2.5万余人次,为合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强化“造血”机能。目前,合阳县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百家示范县。(记者李宛嵘李艳)
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杨凌示范区五泉镇王上村。(记者 李宛嵘 摄)
记者手记
为“金种子”成长营造“好生态”
如果将科技成果比喻成“金种子”的话,那么,从它播下,到破土,再到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农业长足发展与壮大,是“三农”问题“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24年来,肩负国家使命的杨凌示范区在补齐这块短板上不懈求索。通过协同创新,杨凌示范区改善了科技创新生态,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探索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模式。
杨凌的实践带给我们启示: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还需要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良好创新生态。
区校融合是杨凌农科城最显著的特色。长期以来,以论文为导向成为科研考评机制的一大痼疾,导致了科研与实践“两张皮”。杨凌示范区聚焦这一痛点,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作为重要评价标尺,促进了人才、技术、知识的顺畅流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企业的大力推动。因此,多年来,杨凌示范区持续出台相关惠企政策,引进、培育和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科技成果有了可以依托的主体。
“金种子”破土出苗茁壮成长,还需要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配合。在协同创新中,杨凌示范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通过他们将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更快地推广出去,依靠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迈入新时代,推动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仍然要求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引领示范,走在前列。这就需要杨凌示范区进一步以系统观念、整体思维、开放理念抓创新,切实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强自立贡献“杨凌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李艳 李宛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