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模式”:小流域大统筹,“三生”平衡促振兴
溯源而上,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城乡规划与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团队从治理一条沟、一道梁开始,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如何兼得?这是横亘在陕北乡村振兴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2023年8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三生空间高质量发展模式。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小流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和结构性抓手,立足“农业-农民-农村”的新“三农”逻辑,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化平衡组织模式。

延安乡村小流域单元类型模式分区图
“延河、洛河等不同流域,沟壑形态和生态本底各异,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赖于末梢小流域农业生产空间的转型。”团队带头人雷振东教授介绍,团队深入延安的山峁沟梁,根据不同流域的资源禀赋,在小流域单元内部构建“生态培育-生态产业-价值外溢-农业增效-乡村发展”的复合循环路径,提炼生态服务型、农牧复合型、特色林果型、设施蔬菜型、城郊休闲型和红色农旅型等六类单元模式。
以苹果作为延安农业首位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提出“苹果+”模式,发展果菌畜循环农业,实现乡村小流域单元生产绿色转型;在革命旧址周边,激活红色文化遗产价值,构建“红色农旅型”发展模式,使红色文旅与生态农业相得益彰。这套旨在适配流域层级结构,实现“三生平衡”的乡村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延安模式”,不仅荣获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更作为核心内容被纳入《延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科学的空间保障,让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在黄土高原上找到了平衡支点。
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西安建大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赋能乡村,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片片土地焕发新生,一个个村庄实现蝶变。
如今,随着近日“陕西省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成立,陕西省内13所高校携手并进,正共同开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发力。”雷振东教授表示,“未来,联盟将重点围绕在地服务、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持续探索高校服务乡村建设的陕西经验和陕西模式。”(通讯员: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