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经验传承的重要一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城乡规划与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团队负责人雷振东教授表示。近日,该校生态城乡规划与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将陕北、关中地区的乡村规划实践凝练为“三生平衡”教学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陕西省本科教学案例,标志着团队在乡村振兴实践与教学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多年来,这支团队深耕三秦大地,足迹遍布秦巴山区、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马畅镇模式:“文绿一体”双路径转换中的四维平衡
在汉中洋县马畅镇,一座依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故居的乡村公共建筑更新项目正在建设中,以其独特的“文绿一体”理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施工建设。面对高地震设防区的特殊地质条件,团队创新采用“双路径转换”策略:通过结构分离与性能协同的创新机制,实现了质量、成本、可持续性与地方遗产传承的“四维平衡”。“我们采用可循环耐候钢材构建标准化展廊,既确保施工效率又体现环保理念;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瓦作原理,创新屋顶金属扣条构造,通过构件搭接而非防水涂料实现防水;中空双层清水砖墙在延续地域特色的同时提升保温隔音性能;屋顶光伏板则为建筑注入清洁能源。”团队成员李焜副教授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特别注重对地方材料的使用,本土树种、当地农作物等乡土元素的巧妙融入,让现代建筑自然地“生长”于这片土地。同时,引入“互联网+”技术,使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支持远程教育培训等新型需求。
太平镇模式:“一院两房”激活城乡融合新动能
马畅镇的创新实践,凝结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城乡规划与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多年来在乡村振兴研究道路上的智慧积淀。
时间的镜头缓缓拉回至2023年,那时团队正在西咸新区太平镇聚焦“人—地—空间”在城乡融合中的价值提升,开展了系列实践。
2023年12月,为积极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导向和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使命,团队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框架下,积极探索“一院两房”模式,即村民基于自家宅基地,建设功能异化的新型民居建筑,在保证自身居住的前提下,利用其他房屋使用权,参与市场活动。这一模式通过对闲置空间的精细化整合与设计,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有效激活了农村宅基地资源,为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载体。

“这不仅让农民增收,更重塑了乡村的人居环境。”团队成员吴雷副教授算了一笔账:太平镇11个村庄通过这种模式,可节约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生态用地占比达70%,以房养老、以房增收、农业经营性收入转为农宅财产性收入,真正实现了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民收入的双倍增。
2025年8月,太平镇11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脆弱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示范工程之一,联合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喜马拉雅进入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阶段,团队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