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师节,我和乐芳校长走访信工和人居两个分院的时候,就规划未来的话题和几位同事闲聊起来。一位老师坦言,他当年读大学包括现在的工作内容,几乎是“走一步,看一步”;另一位老师则是在参加大学里的一些社团活动中,逐渐知道了自己的特长,后来工作也是顺着这个方向走了下去。虽然他们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但都反思了一个共同问题:从大学时代开始,其实并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未来要走哪条路、怎么走。大家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但作为普通教师,日常忙于教学,能做的选择似乎并不多。
如果老师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都倾向于“顺势而为”,那我们平时和学生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四年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如何面对未来——这些话,学生真的会相信吗?这些讨论到底能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Ikigai:以热爱为起点的人生哲学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生涯规划的哲学工具——日本的ikigai(生き甲斐)哲学。它鼓励我们首先认识自己,发现所热爱的事物。假如这个事物正是你所擅长的,那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你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即不需要刻意刻苦,也能忘我地工作与学习。接下来要思考的是,你喜欢并擅长的事物,是否具有真实的社会需求?是否有人愿意为此付费买单,从而让你获得回报?现实中,很少人能实现这四者的完美交汇:有人为了谋生,从事并不喜欢的工作;有人擅长的事缺乏社会需求;有人喜欢却不擅长,每天靠毅力勉强坚持……唯有四者交汇,才能走向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规划未来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复杂:发现自己喜爱并擅长的领域,洞察其背后的真实社会需求,并探索这一需求所对应的商业回报逻辑。
欧亚2025级新生体验营,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欧亚三角形”:构建通往未来的行动框架
几年前,我在学习中接触到美国欧林工学院的案例,深受启发。欧林是一所规模不大却极具特色的工程学院。他们的课堂并非围绕抽象公式推演,而是从具体、真实的问题出发:社区老人如何更方便出行?农村孩子如何喝到干净的水?小企业如何在有限预算下改进生产线?学生需组队深入社区,开展访谈,理解痛点,再用工程技术提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考虑成本、可制造性与市场可行性——项目不能仅停留在“看起来不错”的原型阶段,而要经得起现实检验。
欧林将这一教育模式提炼为“欧林三角形”,包含三个基本维度:真实的人类需求、工程与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商业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缺一不可。无独有偶,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所倡导的“设计思维”也与之高度契合,均强调从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思考,寻求用户真正需要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其实日本的ikigai(生き甲斐)哲学与“欧林三角形”也有相似之处。就是把前者的“我喜欢,我擅长”合在一起,成为后者“专业技术可行性”这一部分,前者更强调当事人的专业爱好与特长,后者关注围绕需求的专业知识的可行性。
西安欧亚学院在此基础上,融合本土实际,提出“欧亚三角形”育人框架。我们围绕大商科、新工科和人文教育三大版块进行专业布局,构建独特的育人体系。在人文教育方面,以通识教育学院为核心,汇聚了一批具备文史哲背景的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设计思维、表达与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人文素养与能力;工科方面,信息工程学院与人居环境学院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商科则作为学校的特色版块,注重实战与创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