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深度融合基础。科技创新是助推产业创新的驱动力,科技创新与科技供给的质与量,直接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数量、水平与效益。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看,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从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来看,高校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引擎。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通过聚集优势资源,引导高端科研人才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源头科技供给,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创新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性部署基础学科研究方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把高质量科技供给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坚持校企多方协同联合攻关,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加快科技资源聚集,通过双向发力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牢深度融合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的内在要求。与过去量大面广、自发的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相比,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可以组建跨学科跨领域攻坚团队,针对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高校要以企业为主导,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与企业的协作机制,鼓励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联合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构建工程研究人员与基础研究人员协同发力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成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助力以企业为主体、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
协同推动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探索深度融合路径。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促进高校成果转化运用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要聚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加强对重大工程技术蕴含的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以理论创新带动技术突破,实现在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中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机制创新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确保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营造,建立全链条循环畅通、全要素覆盖融通的创新生态,实现创新主体的密切协作、创新资源的加速聚集和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打造全链条创新平台、建设全要素服务体系、搭建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加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营造环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