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肩负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担当新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等教育首先要坚守正确办学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高校党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制度化,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关键在于提升高校制度执行能力。高校要坚持运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通过科学论证、试点运行和听取各方意见推进制度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聚焦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推动高校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体化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研评定、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制度体系,突出本校特色,激发制度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打造一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突破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高校要坚持以“德”为先,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需求,以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标准遴选优秀人才,建好教师人才队伍“后备军”和“蓄水池”。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平台,拓展人才国际视野,千方百计引进顶尖人才,汇聚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强人才队伍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培训,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畅通交流合作渠道,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专业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大团队”,催生“大成果”。联合行业知名高校,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创造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