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评价机制。要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上下功夫,进一步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尊重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将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社会贡献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推动形成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二是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分类设置评价周期,突出业内同行评价,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树牢重质量、重贡献的评价导向。三是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确保人才评价公平公正公开。
培养创新人才
涵养人才“蓄水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是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高校要紧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性变化,加快完善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机制,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涵养创新型人才“蓄水池”,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考习惯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平台实践的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加强校企供需对接工作,将学生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实习实践纳入培养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创新能力。要探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基于职业胜任力目标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发挥竞赛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术课题研究、科技项目研发、组织管理实践,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的一体化。支持开设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导向的创新实验室课程,开展社会调查和野外调查等实践活动。鼓励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类学生社团,为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激发创新动力。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支持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和未来需求开展研究,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作者:鲁杰 臧国强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