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 聚焦基层统战工作创新实践
  • 沣西新城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地市 > 汉中 > 正文

鱼虾肥、稻花香,一田双丰收

鱼虾肥、稻花香,一田双丰收
2022-09-27 15:35:49 来源:陕西日报

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9月16日,在汉中市南郑区花英家庭农场的块块稻田里,机器收割后的稻茬整齐排列,几只白鹭悠闲地在田间啄食,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小华往稻田边的环沟撒下一把饵料,一大群鲤鱼立刻聚了过来。李小华2016年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已是“圈里”的老人手了。去年10月,他又与几个合伙人共同投资3000多万元,在洋县流转土地,建设了1860亩的“水稻+鲈鱼”种植养殖基地。未来,他们还计划启动二期项目,建设集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住宿、水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稻渔小镇。

农忙间隙,李小华给记者讲起了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的“生态密码”:“在水稻生长季,整个稻田都蓄着水,鱼、虾、蟹等在稻田里四处游动,以各种水生动物植物为食,可以起到除草、除虫、松土的综合效果。同时,它们的粪便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滋养水稻生长。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也有效保障了大米和水产的品质。”

汉中“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考证,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在先秦时期萌芽,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

如今,汉中积极传承农耕文化,同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能更好地反哺生态。

今年3月,城固县上线了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该县龙头镇的3500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已接入系统。基地里安装了水质传感器、虫情监测器、气象和土壤信息感应装置,并通过网络与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终端连接起来。基地管理员通过手机、电脑等能第一时间查看相关预警信息,采取相应举措。

在洋县,“朱鹮国际·稻蛙空间”万亩鹮乡稻蛙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采取“三池两坝”的方式净化水质。“稻田里的水会依次经过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并经过两道过滤坝,最终实现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项目建设方陕西龙亭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霍磊说,企业联合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汉中市稻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标准输出、技术输出,通过品牌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把稻蛙产业打造成洋县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良好的生态基础,也为汉中农旅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甘国柱是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国柱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从2017年起,他陆续流转土地建设了2100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同时又在周边建起民宿、食品加工厂、农民田间学校等配套设施。“今年夏天,盛开的荷花和小龙虾啤酒节吸引了大量中心城区市民前来观光体验,我们感到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商机无限。”甘国柱说。

“保障粮食安全是地方要扛牢的政治责任,汉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统筹稳粮增收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下一步,汉中将继续坚持政府市场协同、稳粮增收并举、绿色生态种植养殖、三产融合发展,稳步扩大产能、提高效益,加快推动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汉中市委书记钟洪江说。

延伸阅读

1982年汉中市博物馆征集到的东汉陂池模型。模型底部分布13个田螺,四角有4只青蛙,中间有鱼、龟各1只,侧面有鱼10只。汉中市博物馆供图

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先秦时期萌芽,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

在汉中市汉台区和勉县老道寺两地的东汉墓葬中,考古人员曾出土陂池、水田模型10余件。陂池中种植养殖的动物植物主要有水稻、莲藕和鱼、田螺、龟、蛙等。陂池是最早能反映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形态的出土实物,反映了东汉时期田地出产的丰盈,表达了当时人们“取之有度”“用之不竭”的朴素生态观。

(责任编辑:眭雨佳 秦华)
关键词:汉中,鱼米之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