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曾经孵育出一代关学宗师横渠先生的张载祠(横渠书院),就是践行传统文化领域文博场馆迈向新质生产力的破冰者。
自2021年眉县文物管理所新任所长张桂海到任之日始,就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构思如何创新,而张载祠弘扬关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讲解服务,这也是该领域其他文博场馆弘扬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传统”方式。如果能从讲解中找到“突破”,便是为张载关学这面“金字招牌”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于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张桂海的焦点聚集在“人”上面。他研究了当时国内同类的文化胜地,比如山东曲阜的孔庙、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及广州的传统文化地标陈家祠等等系列的祠堂场馆,发现讲解人员无一不是“成熟稳重型”的职业男或标准女,然而,时下的游客已经对这些“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职业讲解者开始出现了“审美疲倦”甚至“文化生厌”的状态。比如张载祠自身在讲解中,有游客就对正襟严肃的讲解员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讲解过于刻板或僵硬,不能发掘出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趣味放松的愉悦感。那么,怎么样的讲解人员才能迎合甚至引导新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情呢?
“小小讲解员”!张桂海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就是“小小讲解员”。针对外界的问询,张桂海给出了三种解释:一是“小小讲解员”本身就是亮点,可以给传统文化带来活力和差异性;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这样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具潜力;三是针对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的“张载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在张载祠和校园之间架设“张载文化零障碍”的通道。也是带着这样的初心,自2021年8月2日起,“张载祠小小讲解员”从第一期的16名学生,增加到第二期的20名、第三期的24名,而2024年,参加人数则直接达到35名,在适龄少年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力,使得传统文化在眉县张载祠逐步达到了学习张载、尊崇圣贤的道德风尚。
而对社会而言,“小小讲解员”释放的能量更为强大。2021年8月20日,《宝鸡日报》文化周刊就刊登了题为《小小讲解员“走红”张载祠》的报道,在宝鸡地区影响甚广,一时,“张载祠”及“小小讲解员”成为热搜词汇。同年,在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的官方微信平台上,一篇《弘扬张载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文章引发众多网友的探讨并形成热议。而在2024年8月5日,《陕西时代网》发布了题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话活水》的文章,一时点击浏览量激增,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小小讲解员”引发最大的群体自然是“小小同龄者”。据张载祠游客登记统计,自2021年开始,各地中小学生前来张载祠研学的人数逐年递增,且很多团队都会为“小小讲解员”所吸引,自觉选择了“免费义务”的“小小讲解员”,甚至一些高龄游客也主动前来聆听“小小讲解者”的讲解。来自西安的退休刘道年老人今年已经82岁,在听完“小小讲解员”马骏扬的讲解后,竖起拇指赞不绝口,认为他表达清楚、铿锵有力、语言流畅且极富故事情趣,为张载文化形成新的亮点。
张载祠“小小讲解员”的年龄选择在6—16之间,尤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为主,要求“小小讲解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热爱传统文化、要有吃苦精神。而讲解员的来源不拘一格,有来自眉县专业的“雨竹语言艺术培训机构”的学员,有多所学校广播站的“小主持人”,也有来自广州的省外学生。这样的一个学员组合,某种程度上有相互融合互通有无的作用,为“小小讲解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和知识互补的机会。而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并非是全勤“上岗”,而是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来张载祠进行培训后获得上岗资格,在张载祠的各个场馆进行“义务”讲解。在每一年度中,张载祠还会通过竞赛、评选等形式选拔出各类优秀的“讲解员”进行表彰。同时,还会将其中的优秀者推荐给省内外的相关文化机构,给“小小讲解员”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