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 西凤酒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地市 > 安康 > 正文

陕西石泉:科技赋能蚕桑产业 走出致富新“丝”路

陕西石泉:科技赋能蚕桑产业 走出致富新“丝”路
2025-07-29 17:38:32 来源:石泉县委宣传部

桑叶莫莫,蚕白满箔。盛夏时节,行走在安康市石泉县的青山绿水间,成片桑园在智慧喷灌管护中显得更加郁郁葱葱,蚕农们忙着采摘收获售卖夏季第一批蚕茧,现代化养蚕工厂内机声轻鸣,正在精心共育夏季第二批小蚕。如今在石泉县,新技术、新理念正让蚕桑这项传统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池河镇明星村智慧喷灌系统管护桑园

池河镇明星村智慧喷灌系统管护桑园

走进池河镇明星村的智能化养蚕工厂内,智能养蚕机的红色机械臂正精准地将桑叶铺满蚕台,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每批50张小蚕共育、中蚕饲养工作仅需8名技术工人,通过操控智能终端就可以完成自动添桑、消毒、除沙等工作,而传统蚕房养殖则需要好几十个蚕农才能共同完成。

“再过几天,这批蚕宝宝将分发到蚕农家中饲养,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金宝宝’。我们将小蚕共育和中蚕饲养环节交给设备先进、技术精湛的专业主体来做,确保了蚕宝宝在更为优良的环境下饲育,良桑饱食、发育整齐,有效保障了农户养蚕成功率,缩短了养蚕时间,提升了蚕茧品质,增加了农户收益。”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宋世兵说。

在池河镇五爱村养蚕大户刘为定家中,他和家人正在忙碌采收蚕茧。“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养3批左右,一批至少需要28天。现在养蚕用上了高科技,从共育点领回的大蚕,养上十几天就结茧了,比传统模式缩短了一半时间。”刘为定忙里抽闲高兴地介绍道,“大家看这些通过滑轮轻松升降的蚕台,将蚕室空间利用率提高了30%至50%,我这小小蚕室今年已经养了三批次14张蚕,一年养二三十张蚕收入六七万元!”

工人将共育好的小蚕分发到农户

工人将共育好的小蚕分发到农户

针对传统蚕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养殖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池河镇引入数字智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在明星村实施了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试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池河镇采取“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强村大户”的方式,通过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的“六化”技术,推动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新模式在全镇铺开。

“我们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率先启用蚕桑产业全维数智管理系统,全镇已建立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试验中心、9个小蚕共育室和1个蚕茧收烘中心,小蚕共育、技术服务、智慧管理实现全覆盖,蚕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新模式推开后,群众养蚕张产收入比传统养殖模式增加500至1000元,生丝等级将从4A提到6A,蚕桑产业实现量质双升。”池河镇党委书记段昌明说。

石泉县作为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西北地区蚕桑产业县,近年来持续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新型标准化、智慧化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高效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推广“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殖”模式,将养蚕分为小蚕、中蚕、大蚕3个阶段,对蚕进行精准喂养,即小蚕在共育点标准化饲育,中蚕由合作社集中管理,大蚕期分发至养殖大户。通过细分生产环节,延长小蚕共育时间,增加全年养殖批次,使全年养蚕由过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促进蚕农收入稳步增长。

关键词:陕西石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