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智能联栋木耳大棚,同村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茫茫秦岭的崇山峻岭中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金米村。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一下子让这个美丽的深山小村走进世人的视野,更是让人们知晓了这里的脱贫产业——木耳。
仰仗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米人把生长在柞树上的小木耳请进了现代化的大棚,小小的木耳成为这个村子的支柱产业,大自然的馈赠经过当地人勤劳的双手,变成了全村群众走上富裕美好生活的“金耳朵”。
小木耳、大产业,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两年里木耳突破百万袋
4月末,莺飞草长,金米村的大棚里,木耳正在悄悄地生长。在大棚深处,我们见到了忙碌着的卢传财,已经60多岁的他仔细地采摘着木耳,“这些耳子,就是我们的金耳朵,要小心的摘下来,将来才能卖个好价钱。”说起木耳,卢传财笑容满面。
几年前,卢传财一家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儿子儿媳都身有残疾,再加上两个孙子上学,一家六口人日子过得十分困苦。后来,卢传财在村里党员的鼓励带动及手把手地技术指导下,承包了6万多袋的木耳,仅春季木耳一次就挣到了4万多元,他家也实现了稳定脱贫。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两年里,让全村的木耳产业增长到百万袋级别,离不开我们每个党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江百川告诉记者。
2020年,金米村的木耳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85万袋,共有89个大棚及部分地栽木耳,预计今年产干耳可达75吨,其中,智能连栋木耳大棚5个,占地17760平方米,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大棚的控制,农业生产智能化系统实时显示木耳生产棚内外温度、湿度、PM2.5、风向等生产关键因素,同时根据实时数据电脑分析,自动控制通风、遮阳、喷水等操作,实现了大棚操作实时化、智能化。
目前,金米村已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旅游企业两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
全村共享木耳产业成果
在金米村,每户贫困户都被吸纳进木耳产业,享受了木耳产业带来的效益。全村的贫困户被精准识别为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三类。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的党员会带动他们一起发展木耳。有的党员经常去贫困户的大棚里帮忙干活,一干就是几十天,直到所有的菌袋都完美地挂在大棚里。而弱劳动能力的,则是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除草、采摘、分拣、晾晒等。
村民肖青松早年间一直辗转各处打工,收入并不稳定。他的母亲陈多秀今年66岁,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村里发展木耳产业,她也想承包并带动贫困户。由于年纪大了,加之身体不好,于是她把肖青松喊了回来,投身家乡蓬勃的木耳产业中。肖青松不但自己承包了3万多袋的木耳,还主动承担起另外两户发展产业的责任。在第一年,肖青松和他带动的两户贫困户,每户增收4万元左右。今年,他带动的户数增加为3户,不断有群众加入进来,金米村的木耳产业也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