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申报产业补贴,仅准备材料便需往返多次。如今高老师亲自指导填写表格、上传资料,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理。”万镇镇养殖户张建军提及的“高军军老师”,是一位畜牧专家。在其帮助下,当地15户养殖户顺利申领到产业补贴,总金额逾20万元。
数据表明,该项目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0场,政策对接效率提升40%以上,优质服务精准覆盖乡村发展全链条。
打造可复制的“神木样本”
“银龄筑梦”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即时帮扶层面,更在于为乡村培育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项目实施进程中,始终将人才培育置于重要地位,借助“银龄传帮带”模式,累计培育出10名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构建起“老专家引领方向、骨干担当重任、群众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局面。

高成平给李引田指导果树种植
李引田是栏杆镇的种植大户,在高成平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果树种植技术,还学会了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的方法。“高老师常言,‘从事农业既要贴近实际,更要掌握专业技术’,这句话我铭记于心。”如今,李引田已能够独立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成为深受村民信赖的“小专家”。
通过对“六进”服务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该项目进一步优化并形成了一套包含供需对接、服务执行、运作管理等环节的完整机制,提炼出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银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神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老同志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为社会组织动员银发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解文会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人才吸纳途径,丰富服务内容,促使更多‘银发人才’发挥自身价值。”同时,将通过强化保障激励措施,提升“银龄筑梦”品牌的影响力,让银发群体的余晖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更为绚烂的光彩。(刘咏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