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统战宣传基层行
  •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永远不要忘记那顿打:以家风之严铸就廉洁之盾

永远不要忘记那顿打:以家风之严铸就廉洁之盾
2025-11-19 17:48:11 来源:文苑

这句萦绕心头数十年的警训,源于我童年时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时,父亲在电视机厂供应处担任外协负责人,手握配套件采购的“肥差”,却生性耿直,两袖清风。他对家人立下铁规:绝不允许拿钱收礼,视此为“丢人丧德”之事。

记得那是1984年暑假里的一天。一个我不认识的叔叔,看小小的我一个人在家,就交给我一个信封,并刚满十岁的我说:小张(今生第一次有人对我唤以尊称,很是洋洋得意,感觉更是美美的,心理还有一丝丝的膨胀),叔叔托你爸买台电视机,这是两千块钱,你爸爸回来后你交给他,叔叔叫……。晚上,等父亲下班回家我向他汇报时,小张(我)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今生最刻骨铭心的一顿暴揍——眼冒金星、皮开肉绽,将“收礼丢人、贪财丧德”八个字,用最疼痛的方式烙进了我的灵魂。

三十余年弹指而过,2018年我职务变动之际,父亲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言语铿锵:“我这辈子没能给你留下什么,只是我想告诫你……千万别忘了小时候的那次挨打的教训……”父亲的叮嘱与童年那顿打,共同构成了我们家族最核心、最珍贵的遗产——清廉自守的家风。

这顿打,绝非简单的家庭教育失当,它是一位坚守原则的父亲,在权力与诱惑面前,为子女筑起的第一道,也是最牢固的一道廉洁防火墙。它让我在幼年便深刻体会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沾;与公权力有丝毫关联的利益,一分一厘也不能取。这种源于家庭、始于童蒙的敬畏与戒惧,远比日后任何制度条文的学习都来得更直接、更震撼,其影响也更为深远持久。

家风之“严”是廉洁自律的“初心基石”

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是价值观塑造的原始土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直接影响着党风、政风、民风。我父亲那顿“不近人情”的责打,所传递的正是“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的传统义利观,是“一丝一粟,我之名节”的权力清醒认识。

这种严正的家风,奠定了我日后“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素质根基。它教会了我“慎初”。万事之初,皆有征兆。童年那未能送出的两千元,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我必须在任何“第一次”诱惑面前保持绝对清醒,守住底线,防止“小节”失守导致“大节”不保。它培育了我“慎微”。“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家风教育于细微处见精神,它让我明白,廉洁的堤坝需要从防范每一处微小的“蚁穴”开始,不能以“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它塑造了我“慎独”的品格。即使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恪守内心准则,不做任何有悖原则、有损操守之事,因为父亲的教诲和那顿打的记忆,早已内化为心中永不消失的“监控探头”。

赓续家风与践行“八项规定”精神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开启了作风建设的新篇章。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密切联系群众等核心要义,与我父亲所秉持并身体力行的家风要求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八项规定是悬在全体党员干部头上的纪律“戒尺”,是刚性的外部约束;而优良家风则是植根于内心的道德“灯塔”,是柔性的内在引导。

将严格的家风建设与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相结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以八项规定精神涵养新时代家风内涵。党员干部应带头学习、深刻领会八项规定精神,并将其核心要义融入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约束中。例如,明确要求家人亲属不利用其职权或影响力插手工程项目、干预人事安排、收受礼品礼金;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培育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这本身就是对传统优良家风的时代性升华和实践性拓展。另一方面,要以淳正家风助推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一个在清廉政风、勤俭家风熏陶下成长的干部,更能从思想深处认同并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家人的理解、支持和监督,能形成强大的“家庭助廉”防线,当干部面临“围猎”和诱惑时,这份来自家庭的坚定力量,能帮助其稳住心神、守住底线。当“回家吃饭”成为常态,当“简单生活”成为追求,八项规定精神便从制度要求内化为了干部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

关键词:陕西清水川能源,张海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