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 西凤酒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文旅 > 正文

民族音乐的时代答卷——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全国百场巡演纪实

民族音乐的时代答卷——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全国百场巡演纪实
2025-09-26 09:45:50 来源:陕西日报

自2017年首演以来,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从陕西出发,足迹遍及西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香港、成都等40余座城市,累计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线上点击量突破1亿,成为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的现象级作品。作品获得陕西省文化创作特别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及“百年百部”扶持、参与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要活动。

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它以恢宏气势赢得京城乐迷的由衷喝彩;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观众评价它“把陕北的风吹进了黄浦江畔”;在香港文化中心的联合演出中,它作为庆祝国庆节的重要乐章,收获港澳同胞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它与“天府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产生了深度共鸣;在南京长江之畔,它的音浪与大江奔流相互呼应。每一次亮相,都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再发现,也是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度对话。

这100场演出,不仅是数字上的累积,更是艺术能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层层递进。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港岛之滨到巴蜀大地,《永远的山丹丹》让更多观众在聆听中感受黄土地的力量与温度,也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获得了更加广阔而深远的传播空间。

乐团使命: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永远的山丹丹》全国百场巡演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凸显了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整体实力与集体风貌。作为这部作品的原创、首演与推广主体,乐团以高水准的演绎和持续的艺术实践,将三秦大地的声音传向全国,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播注入了鲜活力量。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组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最早的职业民族乐团之一,曾获“首届全国十大优秀民族乐团”称号。

乐团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繁荣发展的使命,汇聚了一批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演奏家与指挥家,在传统经典的传承演绎、当代原创的首演推广、跨界融合的探索创新以及国际舞台的交流互鉴中成绩斐然。

近年来,乐团尤为注重委约创作与原创精品的打造,推出了《丝路长安》《领航中国》《唐诗·宋词两座城》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永远的山丹丹》正是这一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

在打造精品的同时,乐团也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夯实传承机制。通过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下设立青年演奏家培养计划、邀请国内外名家开设大师课、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衔接的人才梯队。许多青年演奏员在巡演和舞台实践中迅速成长,逐步成为民族音乐舞台上的新生力量。这种“以演促学、以演育人”的模式,在党组织的组织保障和思想引领下,乐团在作品传承、人才成长和艺术创新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为陕西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窗口,乐团活跃于国内各大音乐节、艺术季和重要庆典舞台,并多次出访海外,把三秦大地的音乐风采带上世界舞台。从黄土高原到国际都会,从地域声音到世界乐响,乐团以陕西为根基,以中国为底色,正不断拓展民族音乐的表达维度,成长为展现中华民族音乐形象的重要力量。

《永远的山丹丹》第100场演出的谢幕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既是对8年来巡演成果的肯定,也是乐团在民族音乐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号角。

团长宋小雷表示,乐团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艺术创作与传播,强化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让民族音乐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贡献持久而深远的力量。

(责任编辑:白睿祺 赵森)
关键词:永远的山丹丹,巡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