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杂)联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国内顶尖创作团队创排的大型原创杂技剧《一指千年》在西安广电大剧院精彩亮相。
本剧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复师修复秦百戏俑为主线,以“仰卧俑”腹部的指纹为切入点,讲述修复师在修复过程中冥思遐想、神游于秦,探寻指纹背后的秘密,展开的一场跨越千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全剧以杂技语言重构考古史诗,英勇无畏的大哥(少年武)、匠心独运的二哥(少年华)、技巧奇绝的幼弟(少年艺),历史洪流中三位少年情感与命运的纠葛,让秦俑从静默的陶土化为跃动的生命,产生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完美诠释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深刻内涵。
百戏活动从乡野走向宫廷、从古代走到现代、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与现代杂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基因传承。这种跨越两千余年的技艺对话,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鲜活见证。古今文明的情感共通、同频共振,让我们重新感悟历史,思考未来。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我们应该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就是陕杂创作《一指千年》的初心所在。带着这样的使命感,陕杂主创团队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追求,积极探索杂技艺术的传承创新,正式启动了《一指千年》的创作工作。
通过积极挖掘秦始皇陵的历史文化内涵,陕杂主创团队对陕西特有的秦文化考古成果进行了创新性转化:
本剧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成果——百戏俑的体态、制陶作坊遗址等,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舞台叙事,使剧目主题突出,立意新颖——杂技不再是孤立的炫技,而是同时丰富了剧情张力、承载了角色灵魂,实现文物叙事从“沉默标本”到“鲜活生命”的转化。我们将实地采风发现的百戏俑动作细节,转化为具象化的杂技语言,使“人塑俑,俑映人”的关系有了动作注脚。市井的烟火、织染的炫彩、陶轮的旋转、百戏的奇巧、征战的恢宏……百姓们生命的鲜活与生活的艰辛,和夯土坑道融为一体,历经水与火的洗礼塑就成俑,在时空长河中翻涌出浪花一朵。
本剧开创了“文物活化杂技剧”的新品类——不再是“技的堆砌”,而是以文物为文化内核、以剧情为叙事骨架、以科技为呈现手段的综合艺术,为传统杂技注入了历史深度与人文温度。
本剧将“思想+艺术+技术”有机融合,让舞台成为时空容器,为“古今对话”搭起桥梁。动态投影将“文物修复”与“重生”的过程具象化,从碎裂的陶片到重组的俑身,碎片聚合成阵的视觉震撼令百戏俑“活”起来、制陶作坊在技艺中“动”起来。灯光与机械的联动实现双场景叠加,当月光透过修复馆的窗,落在仰卧俑的指纹上,时空瞬间折叠,修复师与陶工对望,“一瞬千年、千年一瞬”的穿梭感无需台词便直抵人心。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视,将原本藏于博物馆展柜、载于学术论文的考古发现,演绎成了观众能感受、能共情的人民叙事。从两千年前秦俑身上的指纹,到舞台上跃动的流传两千年的技艺,这“一指”,是少年陶工留在陶坯上的温热印记,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生命刻痕,更是古今匠心传承的精神榫卯,是人类文明共鸣共生、携手未来的蓬勃根系。一指千年,千年一指,是历史之指、人民之指、更是精神之指、未来之指!
杂技剧《一指千年》既深情歌颂了创造出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伟大古代劳动者,也深刻诠释了当代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担当历史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它的价值,正在于它让考古成果有了情感,让传统技艺有了故事,让文化自信有了轮廓。当仰卧俑腹部的指纹在投影中再度闪光,我们终将明白:华夏文明的不朽密码,从不在帝王的碑刻上,而在千万劳动者以生命钤印的指纹里——这正是本剧最动人的告白,也是它留给行业与时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