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后,进入第一场学术研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冯立君以《唐代辽东之役与东部欧亚的联动》为题,梳理了唐代辽东之役与东部欧亚地区的关联,揭示了当时地区间的政治、军事互动;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学者、洛阳博物馆馆员高西省以《漆水与早期麟游》为题,通过对蔡家河遗址、后坪遗址、史家塬遗址、郑家坡遗址等的考古发现进行解读,提出周人迁岐很可能度漆水经麟游过岐山到周原的观点;拜根兴教授以《九成宫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现存石刻碑志为中心》为题,聚焦现存石刻碑志,探讨了九成宫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为深入研究九成宫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以《天可汗体制下的太宗高宗东征》为题,阐述了在天可汗体制背景下的太宗高宗东征军事行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商春芳以《从唐九成宫与武周合璧宫:唐代离宫的空间转型》为题,对比唐九成宫与武周合璧宫,分析了唐代离宫在空间布局上的转型与演变;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教授梁克敏以《隋唐时期的气候变迁与九成宫的兴衰》为题,探讨隋唐时期气候变迁与九成宫兴衰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元654年6月22日夜爆发的特大洪水事件,是气候异常与建筑损毁的典型案例。西安社科院教授朱利民以《九成宫40年学术研究综述》为题,系统总结了九成宫4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跨学科视野对九成宫的历史、考古与文化传承进行综合梳理;王双怀教授以《九成宫遗址的重要价值》为题,深入分析了九成宫遗址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强调了对九成宫遗址保护和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西北大学教授贾志刚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认为研讨采取了新视角,将文物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九成宫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
5月19日上午的第二场学术研讨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在上半场研讨中,沙武田、聂顺新、贾志刚、高启安等四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走向盛唐的佛国净土景观图像建构的轨迹》《隋仁寿宫的佛教史意义》《新见〈唐杜府君墓志〉关涉麟游九成宫三题》《贵人御馔,尽供胡食——韦巨源〈烧尾食单〉中的胡风饮食梳理》等四个主题,进行了研讨。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耀飞进行了评议,进一步深化了学术研讨。
在下半场研讨中,霍斌、介永强、李小勇、胡耀飞、张维慎、魏益寿等六名专家学者分别以《移宫养疾:唐太宗患病后的宫殿迁居及其政治影响》《〈九成宫醴泉铭〉书法的经典化之路》《顺陵阅世千三百》《“房谋杜断”的生成》《〈万年宫碑铭碑阴题名〉补考》《隋仁寿宫选址及创建利用刍议》为题进行了研讨。梁克敏教授的点评使学术交流更加深入透彻。
作为全程参与研讨会的麟游县九成宫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存建难掩激动之情:“专家们将宏观视野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地方研究会树立了典范。我们将认真消化吸收这次研讨会成果,不仅要守护好遗址的筋骨血肉,更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学术成果,让九成宫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
会议总结 擘画美好未来
闭幕式上,李鸿宾教授对研讨会作学术总结,从理论的高度梳理了九成宫承载的政治、休闲、避暑功能和基本特点。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介永强教授向麟游县九成宫历史文化研究会赠送了书法作品,并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中国唐史学会“有用于事”的作用,加强与麟游的协作,促进九成宫的研究、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助力新麟游建设。王双怀等教授还与地方学者进行互动交流,回答提出的问题或疑惑,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阵阵。麟游县九成宫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启麟致答谢辞,感谢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与卓越学术贡献。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多篇,会后将结集出版,这为麟游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正如学者梁子所言:“站在九成宫遗址上,我们不仅要回望历史,更要书写未来。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必将翻开九成宫文化遗产活化的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