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第三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近三十家单位的80多名领导、嘉宾、学者,围绕汉代陵墓考古、文物研究、遗址博物馆建设、大遗址保护利用等主题展开交流发言。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在致辞中强调了汉阳陵在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深入挖掘汉文化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考古学会陵墓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焦南峰先生指出,陵墓考古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阳陵作为西汉帝陵的典型代表,见证了中央集团大一统政权的形成和巩固,其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考古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岗在发言中强调了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不仅是保存和展示阳陵文物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汉文化的重要阵地。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马宝收表示,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阳陵作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旨发言环节,四位重量级专家做了精彩演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刘庆柱以《阳陵的“中华文明特性”》为题,探讨汉阳陵与中华文明特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陵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都城与陵墓均是当时政治制度的体现,“陵墓若都邑”,对陵墓的考古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延续性和统一性,文景之治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研究陵墓的空间分布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王子今以《说阳陵兵俑“赤帻”:军制、服制与文化象征的考察》为题,结合阳陵兵俑“赤帻”实物与简牍文献资料,阐述其历史背景、军制和服制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揭示了“赤帻”在汉代军事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解读汉代的军事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以《遗产的空间叙事》为题,解读了遗产空间叙事的理念和方法。他强调空间是叙事的参与者,其本质是建立遗址与历史、与观众、与城市的联系,大遗址规划应充分考虑遗址文化属性特征,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营造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空间叙事环境,引发今人与古人的共鸣,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嬴研究员的《霸陵邑的探索》聚焦于汉文帝霸陵邑的考古研究,他分享了近年来在霸陵邑考古探索中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霸陵邑的废置时间、有无徙民以及所在位置等问题的新方向、新思考。
会上,公布了近期陵墓考古新发现,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学术新观点,促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为汉阳陵考古研究和汉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有益参考。
来源:汉景帝阳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