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富平乡村,连片花椒园里红果压枝,麻香漫过田埂。在田间,社工正手把手教两名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对象分拣刚摘下的花椒,其中一位是服务对象阿福(化名)——他家本就种着这片花椒,此前因病情始终不愿踏出家门,如今在社工与家人的合力劝说下,终于走进自家地头,亲手为家里的丰收出一份力。这一幕,是富平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务农+务工”双轨就业机制的鲜活缩影,更是项目锚定90%服务对象居住在农村的实际,全力拓展务农赛道、让职业康复扎根乡土的生动实践。
务农赛道破局:借“熟农活”搭台,社工家人齐推康复第一步
“阿福,你看这串花椒红得透,捏着果柄轻轻掰,别碰着枝干上的刺,这样既快又不伤手。”社工一边示范,一边握着阿福的手调整姿势。项目启动之初,社工团队深入调研发现,90%的服务对象长期生活在农村,大多有过务农经历,对耕地、农作物有着天然的熟悉感——这成了职业康复的“天然优势”。为此,项目优先打通“务农赛道”,以当地常见的农活为切入点,用“熟人、熟活、熟环境”帮服务对象卸下心理负担。
针对有能力参与户外劳作的服务对象,项目创新“1名社工+1户家庭”协作模式:社工先与服务对象家人深度沟通,摸清其过往农活技能、心理顾虑,再联合家人制定“渐进式引导计划”。以阿福为例,起初他抗拒出门,社工便先陪他在自家花椒园外散步,让他观察家人采摘;接着鼓励他尝试摘一两串,及时肯定“摘得好”;如今,阿福每天能主动到地里帮忙采摘两小时,看着装满花椒的竹筐,他笑着说:“能帮家里干活,心里踏实多了。”
除了协助服务对象参与自家农活,社工还主动对接村里的种植大户,为有意愿的对象争取集体采摘机会。“农村人对农活不陌生,不用从零教起,他们更容易找到成就感。”项目社工说,田间劳作时,服务对象能和邻里简单打招呼、分享采摘小技巧,原本沉默寡言的他们,渐渐融入了农村“互助劳作”的日常,社交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双轨机制托底:务工补位+务农拓展,适配农村康复需求
“‘双轨就业’不是‘二选一’,而是‘因人适配’——能出门的,用农活帮他们重建信心;暂不方便的,用居家务工给他们留条路。”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全力拓展务农赛道的同时,“务工赛道”始终作为重要补充,为行动不便或心理状态暂不适合户外劳作的服务对象提供支持,目前已对接手工折元宝等居家岗位,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劳动、缓解经济压力。
而当前,项目的核心发力点仍在“务农赛道”的拓展上。负责人表示,富平是农业大县,除了眼下的花椒,后续还将结合柿子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周期,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季节性务农康复场景:苹果套袋季组织服务对象学习套袋技巧,柿子成熟时协助采摘与清洗,让务农赛道“四季不闲置”,也让服务对象能跟着农时节奏,持续参与劳动、巩固康复效果。
“对农村服务对象来说,熟悉的农活就是最好的‘康复工具’。”富平县民政局社会福利股股长杨维平说,截至目前,已有42人参加职业康复,其中12名服务对象通过务农轨道参与花椒采摘,更值得欣慰的是有5人能稳定协助家人共同进行花椒采摘;下一步,项目还将联合当地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为有意愿的服务对象争取工作机会,让“职业康复”逐步向“稳定就业”过渡,让更多农村精神障碍康复者在乡土间找回自我价值,把康复的日子过出“丰收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