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小孩”“从18楼坠落”,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是“没救了”的预判。小小的身躯10余处骨折、20多处损伤、口鼻耳眼多窍渗血、腿几乎从身体分离、送医时已无心跳;25项诊断条条致命、5个月10场全麻大手术,从“能不能救活,心里没底”,到言语、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这是十几个学科、百余人的医护团队、从不言弃的父母、顽强求生的孩子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送医时已无心跳
“患者4岁,从54米坠落,生命垂危,预计15分钟后到院!”早上8点半,这条来自120的预警,像一道惊雷划破清晨的平静。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创伤骨科、胸腔外科、心脏/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消化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超声诊疗科、影像诊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如同接到战斗指令,集结在急诊大厅。


当抢救室的门打开,所有人的心头一紧。小小的身躯躺在转运床上,身下已是一片血泊。右腿巨大伤口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出鲜血,左腿几乎与身体分离,瞳孔已散大固定。
“没心跳了!”
急诊医学科护士长范乔、梁娜娜立即上前实施胸外按压。
但,一个致命难题横在面前:孩子因失血性休克,静脉血管完全塌陷,血管直径不足5毫米。常规穿刺根本无法建立生命通路——没有通路,输血、用药都进不去,孩子撑不过5分钟。
千钧一发之际,急诊医学科抢救室组长王建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的颈部,这里的颈内静脉是唯一可能直达心脏的“生命线”。
胸外按压的节奏,成了他颈部穿刺的指引。在血管随按压短暂充盈的1秒窗口期,王建龙的针尖在毫米级精度范围内调整角度,27秒、28秒……“进去了!”不到半分钟,导管尖端抵达心脏入口,生命通路建立成功,心跳回来了!
此时,距离孩子抵达急诊仅仅过去3分钟。
但,这仅仅是危机的一角。更残酷的现实正等待着他们:开放性颅脑损伤(特重型)、右侧顶骨粉碎性骨折、左侧蝶骨骨折、创伤性肺损伤、骨盆骨折、双侧下肢开放性骨折、股静脉完全断裂……25项诊断,每一项都足以致命。

“先止血,解决首当其冲的致命问题!”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刘延彤副院长果断拍板,优先处理血管破裂和大出血,再逐步解决骨折、颅脑损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