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每一刀下去都如履薄冰。
在惊心动魄的170分钟里,医护团队密切配合:李小飞带领的崔凯团队用指尖感受血管搏动,麻醉医生紧盯生命体征,器械护士预判下一个动作……最终,团队完整切除巨大胸腹腔肿瘤。
更令人惊叹的是,食管、胃、肺叶功能全部保留,术后CT显示,受压脏器如“弹簧复位”般回归原位。“这就像从一团乱麻里完整抽出一根线,还不能碰坏其他线。”崔凯解释道。
术后一周,柳女士顺利出院,她的家人将一面绣着“杏林高手精悬壶柳叶刀下济苍生”的锦旗郑重交到崔凯手中。谈及这段生死经历,柳女士轻轻抚摸着手腕上那只温润的玉镯,哽咽道:“这只镯子跟了我二十多年,手术前怎么也取不下来,没想到医生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特意为它制定了保护方案。这样的技术,这样的用心,我一辈子感激。”
专家呼吁:体检别“走过场”一次CT或能改写命运
“如果患者早两年做一次胸部CT,很可能在肿瘤较小时就发现问题。”崔凯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CT检查。
后记:当“大手术”日益稀缺 谁能握得住那把救命刀?
“如此巨大的肿瘤在临床上越来越罕见。”崔凯介绍,随着体检普及,绝大多数肿瘤能在早期被发现并通过微创手术解决,像这样长到30cm才就诊的病例,近几年越来越少。
30cm巨大胸腹腔肿瘤切除手术当天,全科室年轻医生自发围观——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仅有的几次学习传统“大”手术的机会。
无影灯下,李小飞稍放缓分离动作:“看清楚了,这根血管要这样绕过去……”年轻医生中,有人踮脚张望,有人全程录像。这些影像,可能成为历史,也可能成为未来拯救生命的秘籍。
“现在年轻医生能在手术台上亲身接触传统大手术的机会确实不多,相应的实践锻炼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李小飞院长这一代从传统大手术中成长起来的老专家逐渐退休后,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一代能否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技术传承的接力棒?”
在这台载入科室史册的手术背后,藏着崔凯更深的担忧:当前手术90%以上微创率的情况下,“大”手术成了年轻医生越来越陌生的领域,在这个微创手术盛行的时代,我们治愈了更多患者,却可能正在失去治愈最复杂疾病的能力。
“我不是在怀念'大刀阔斧'的时代,而是担忧当那10%的疑难病例出现时,谁还握得住那把救命刀?”崔凯的呼吁振聋发聩:“技术传承不能断层,必须建立‘老带新’机制,就像李小飞院长带领我们这一代医生那样,让顶尖外科技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