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我又得小红花了。”监护仪器运作的滴答声里,5岁的乐乐(化名)踮着脚尖,把幼儿园得来的小红花贴在妈妈床头。神外ICU病床上的妈妈妍妍(化名),已在“沉睡”中度过了180个日夜。
6个月前的那个雨夜,妍妍骑电动车不慎摔倒,导致严重脑损伤,她辗转多家医院,带着3次开颅手术的伤痕被转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当脑科医院副院长贺世明教授团队启动“凤尾兰植物人关爱基金”援助时,这个家庭的治疗单已有3厘米厚。
荆棘之路
28岁就成了“植物人”,妍妍在各大医院的手术间与重症监护室度过了整个夏秋。
高昂的治疗费用几乎压垮了这个普通家庭。就在希望之火即将熄灭之际,“凤尾兰植物人关爱基金”的出现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这项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联合社会各界爱心力量设立的专项基金,专为植物人患者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和资金支持,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等现实困境。
“多希望一觉睡醒来,那场车祸是梦,多想让她和我说说话,”这个甘肃汉子背过身去,肩膀微微颤抖:“哪怕是睁开眼看看乐乐……”
在医学上,持续昏迷超过3个月就被称为“植物人状态”,而妍妍已经沉睡半年。但已完成50余例植物人促醒手术的贺世明团队,看到的不是绝望的数字,年轻妈妈的大脑深处,还跳动着微弱的希望之火。马涛指着影像结果说:“看,当孩子唱歌时,她的大脑皮层有激活反应。”
昏迷患者的苏醒之路,就像穿越漫长的黑夜。马涛团队依据精准的意识障碍评估结果(包括临床评分、长程视频脑电与诱发电位、功能核磁fMRI、脑磁图等),为妍妍量身定制了一套以神经调控手术为主,综合运用经颅磁刺激(TMS)、外周神经电刺激、高压氧舱等手段的系统促醒治疗方案。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呼吸内科、康复科、中医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为妍妍提供床旁早期康复、重症康复以及颅骨修补手术等全方位治疗。
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是意识回归的曙光。当妍妍开始有清醒和睡眠的交替,就仿佛从遥远的迷雾中,找到光的方向。她用眼神传递心意,听到简单指令,便努力地睁眼、闭眼,像是在与牵挂她的人重新建立连接。
凤尾兰在沙漠里蛰伏,根系其实还在悄悄生长。医生李张珂轻声对探视的乐乐说:“凤尾兰快开花了,妈妈也快醒了。”从李张珂这里,乐乐得知凤尾兰的花语是“盛开的希望”。
花开时刻
惊蛰那天,护士发现:当播放乐乐背古诗的录音时,妈妈的手指会轻微颤动。“这里不像重症监护室,倒像个所有人都在帮妍妍‘找回家路’的驿站。”妍妍的丈夫解释:“在神外ICU,医生让我每天都握一握妍妍的手,陪她说话。乐乐甚至可以把小红花贴在妈妈床头,护士让我多和孩子互动,‘妈妈听得见’。手术后没几天,有医生带着她康复,有医生来扎针灸,有医生来调整食谱,还有医生教我怎么和昏迷的妍妍‘聊天’。”
从那天起,妍妍的脸上,不再是毫无生气的苍白,微笑、皱眉、流泪……这些丰富的表情,是她重新感知爱与温暖,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给出的深情回应。
“妈妈想握住我的手!”春分时节,病房里瞬间爆发出一阵欣喜若狂的欢呼。那声音里,满是压抑许久后突然涌上的希望与激动。眨眼、伸手去抓眼前的东西——妍妍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宣告夺回生命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