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宠物家庭地位转向"情感伴侣",中国城镇宠物数量已突破2亿只,宠物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达到5000亿元。但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从业者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与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一份由西安铁一中青建计划组织的一次涵盖全国2000余名宠物医生的调研揭示了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9月15日,第十七届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发布《中国宠物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研究报告》。该研究基于2034份有效问卷,绘制出我国宠物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与心理现状图谱。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研究显示,53.03%的宠物医生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远超中国城镇就业人员48.7小时的平均周工作时长。宠物医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高强度工作负荷(45.87%)、复杂病历治疗(43.07%)、与宠物主人沟通困难(39.23%)。这与国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中国宠物医生面临的压力源与发达国家同类从业者相似。
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
研究表明,宠物医生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风险。相比之下,中国宠物医生的情绪耗竭比例(13.2%)明显低于美国同行(47.6%),抑郁情况(2.9%)与自杀念头(0.13%)也更为少见。然而,仍有38%的宠物医生反映与客户交流困难,24%曾在工作中情绪失控,33%表示心理问题影响了团队协作,这些隐性危机仍需引起重视。
不足的心理支持系统
调研发现,虽然43.51%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心理培训讲座,22.32%提供员工心理咨询热线,但支持效果有限。现有心理服务大多依赖简单的讲座形式,缺乏互动和持续性。这种"教育型伪干预"难以实质性改善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职业满意度悖论
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57.13%的从业者对职业发展"非常满意",但潜在的发展困惑仍较为突出。"对动物医学感兴趣"(58.36%)是选择该职业的首要原因,但"薪资待遇不理想"(18.93%)和"薪资与职业付出不匹配"(21.24%)也是主要压力源。
多元化发展瓶颈
宠物医生面临的职业发展瓶颈呈现多元化特征:专业技能不足(38.25%)、缺乏系统培训(19.67%)、薪资与付出不匹配(21.24%)。随着宠物医疗向精细化、专科化转型,对兽医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幅提升,但现有培训体系未能同步升级。
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研究建议构建"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心理支持体系,包括推广"压力管理工作坊+一对一咨询"组合模式,建立"心理急救响应机制",以及创建"全国兽医心理健康数据库"。同时,需要建立标准化、分层化的技能培训体系,完善"技术+管理"双轨晋升体系,推动薪资透明化。
研究还呼吁将"宠物兽医"纳入"高压力职业保护目录",强制规定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不超过60小时,并完善职业风险保障机制,将动物抓伤、感染等职业伤害纳入工伤保险范畴。由行业协会构建“全国性兽医职业发展平台”,整合前沿技术培训、高端招聘、创业孵化等资源,满足从业者多元需求。
此次调研活动的组织者,铁一中青建计划社团主席陈一诺同学在报告的最后写道:“此次活动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宠物医生进行的心理和职业发展调研,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守护‘毛孩子’健康的白衣天使,也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支持。并通过个体、企业、行业、政府多方协同,建立系统化措施为我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陈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