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极限挑战:城市少年把村庄变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怎么房子‘埋’在土里?”“纸也能当窗户?”“窑洞里怎么这么凉快?”初到新尚沟村,城市少年们带着满脑子好奇,开启了一场“游戏化田野调查”——他们翻山越岭,在梯田、窑洞、老树下、石床上寻找线索,这些线索都源自村民的口述史整理:可能是刘念小时候“种铅笔”的趣事,也可能是二爷爷“顾着过日子没拍过窑洞照片”的真实日常。
“原来贫瘠的土地上也可以有这么快乐的人!”在解谜过程中,少年们不仅摸清了村庄的脉络,更触摸到了黄土人的温度:路过村民家会被硬塞一块刚切的西瓜,想偷偷掰根玉米烤着吃,叔叔笑着说“随便吃”,村长还专程来给孩子们劈西瓜解暑。这些“不设防”的善意,让习惯了城市疏离的少年们直呼“颠覆认知”的善良。
最艰巨的挑战在后面:将两座废弃多年、堆满杂物的老窑洞,在24小时内改造成展陈空间。没有现代化设备,甚至没水没电,少年们学着陕北人就地取材的智慧完成这场展览——用树枝当钉子固定路旁的纸板,用旧农具摆出生活场景,用手写纸板做展签,甚至拿门口的石碓当做签到墙、把一面土墙抠出土窑做立体地图等。西安艺术家坚春天和田欢老师专程赶来指导,西安欧亚学院的5名学生提前来到现场位来自修整道路,刘念的爷爷也拄着拐杖到现场鼓劲,村民们主动送来旧物件、送来水,原本冷清的窑洞,渐渐充满了“陕北味”。
8月15日展览开幕当天,没有宏大仪式,只有枣树下的展览和少年的讲解以及结束后的妈妈牌陕北羊肉饸烙。线下近30余名观众中,有驱车10余小时赶来的教育家、艺术家、退休教师,也有隔壁村蹒跚而来的八旬老人、怀着孕也要来看展的朋友;展览结束刘念的妈妈用陕北羊肉饸烙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线上1600余人次通过直播“云逛展”,回放视频被转发到村民群、广场舞阿姨群退休教师群,引发阵阵共鸣。“这个展览太有意思了,让我突然发现,我们这片土地这么有价值。”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不止一场展览:为陕北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以前做展览靠知识,这次要靠感情。”参展少年杨俊川的话,道出了这场展览的特殊之处。展览落幕不是终点,少年们用“六顶思考帽”复盘,从梳理事实数据到自我批判,再到手写感谢信致敬村民——有人感谢“送西瓜的村长”,有人愧疚“没帮奶奶把柴火垛码整齐,没把村里的垃圾带回城市”,还有人在信里写“原来贫穷不等于不幸福”。
这场实践的影响力还在发酵:现居兰州的陕北人马丽娟看完展览后,特意留言“听他们的讲解,原来他们对窑洞对家的情感理解反而比我理解的要深,小时候想逃离的地方,经过他们这样的表达,将一代人的记忆重新展现在眼前,我发现原来我也深爱着我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清华博士反复观看展览回放,称其“为乡村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位河南的教育者在线上观看时候说:“再陈子强和刘念老师的引导下,一群孩子们竟然可以像大学生一样思考,这已经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高度。”一位来到线下参展的创新学校的校长说:”在这个展览中我感受到了乡情,家族的亲情与羁绊,土地的贫瘠与力量。”
“我们种下的不是怀旧,是未来的种子。未来还想再做一场以成年人视角的黄土记忆展览,从学术的层面再次挖掘与这片土地对话”刘念说,这场展览不仅是对黄土高原的致敬,更探索出一条“文化+教育+乡村”的创新路径——让城市少年成为文化“传递者”,让乡村成为“活教材”,为破解农村空心化、文化断层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如今,新尚沟村的老窑洞前,偶尔还会有村民驻足,念叨着“那些娃娃们弄得这还挺有意思”。这场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展览,正在唤醒更大的回响——它告诉我们,每一片土地都值得被书写,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而真正的改变,始于对人的珍视、对文化的敬畏、对土地的回归。(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