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要闻 > 正文

宝鸡周原遗址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宝鸡周原遗址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5-04-25 09:39:31 来源:华商报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评委投票,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宝鸡周原遗址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总面积逾30平方公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周原遗址遗迹分布概况.jpg

△周原遗址遗迹分布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总面逾30平方公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该项目发掘单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为种建荣。

周原考古队近年把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建筑群落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2020年以来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实现了聚落考古的大突破。

完整揭露2座先周、1座战国大型夯土建筑,可确认周原遗址是先周都邑

近年在王家嘴区域钻探发现了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南北长超过150米。王家嘴一号建筑为先周文化遗迹,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该建筑南北总长68米,东西宽34—37米,占地面积逾25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王家嘴一号建筑.jpg

△王家嘴一号建筑

文献记载周原在战国时期的美阳,近年在周原遗址钻探发现超过30万平方米的战国时期遗址。王家嘴二号建筑年代为战国晚期,东西宽41米,南北长30米,面积超1200平方米,初步判断为干栏式大型粮仓。刘家墓地有上千座战国墓葬,且多次出土“美亭”、“美阳”陶文。王家嘴至刘家一带应是战国美阳所在。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若合符节,进一步确证了周原遗址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王家嘴二号建筑.jpg

△王家嘴二号建筑

发现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三重城垣形态有别于夏商都邑

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以往零散的大型建筑、铜器窖藏、墓葬等纳入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

通过持续田野工作,确认了周原遗址存在“宫城”、小城与大城三座西周城垣。小城和宫城均始建于商周之际,延续使用至西周晚期。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三重城墙在西周晚期时共存。

周原遗址三座城垣.jpg

△周原遗址三座城垣

小城位于遗址西北部,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方向352°,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以往发现的西周城址中未有规模如此之大者。

宫城位于小城北部正中,与小城共用北墙,东西约800、南北约600米,面积50万平方米。如此规模的宫城在三代宫城中屈指可数。钻探发现宫城内遍布夯土建筑,多条道路纵横交错。

宫城西北角.jpg

△宫城西北角

宫城钻探遗迹图.jpg

△宫城钻探遗迹图

大城位于小城东南,涵盖了周原遗址的核心部分。东西长约2700米,南北宽约1800米,形状规整,方向352°,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大城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城址规模之大,充分彰显了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三重城垣的形态,有别于夏商都邑,开启了东周都邑形态的先河。

完整揭露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发现四合院式分布建筑院落

完整揭露了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对中国古代城门结构形制的认识。

大城东门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门内道路和建筑群等部分构成。城台南北长94.6米,宽10.5-13米,设南、北两处门道。南、北两门道之上的两条道路,在入城后会为一条,先与南北向顺城道路相交,再继续向西延伸,已钻探长度210米,宽度达30-40米。

大城东门及城内建筑.jpg

△大城东门及城内建筑

大城东门内南组建筑.jpg

△大城东门内南组建筑

大城东门内建筑复原图(西→东).jpg

△大城东门内建筑复原图(西→东)

紧邻城内路南、北两侧,分别有建筑院落。南组建筑共4座,呈四合院式分布。两座建筑台基外包夯土台,形制规整,建造考究,应属官方建筑。以往在全国发现的较为完整、保存较好的西周文化建筑院落为数甚少,这两组院落是研究西周建筑及其礼制的珍贵资料。

大城西南角.jpg

△大城西南角

宫城南门门道呈亚腰形,两侧有6.5米宽的夯土夹墙,总进深约55米、宽6—10米。门道中段最窄处和门道北端各有一块包含大量石块的夯土,判断为两道城门的地基。南部门道路面倾斜,上铺石子,存多道车辙。正对门道的南城壕原本连通,但使用不久即用夯土填堵,形成通道。夯土东西宽42、厚3.6米,其上或还有城门建筑,因被汉代路沟破坏,已不可确知。

宫城南门.jpg

△宫城南门

宫城南门门道(南→北).jpg

△宫城南门门道(南→北)

宫城南门外夯土和壕沟的关系(南→北).jpg

△宫城南门外夯土和壕沟的关系(南→北)

宫城南门复原(南→北).jpg

△宫城南门复原(南→北)

这两座城门的发掘促进了周原城市形态和西周城市发展水平的认识,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发现一批西周甲骨文,在甲骨形制、年代、刻辞内容等方面多有新见

宫城南门外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这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

甲骨出土情况(南→北).jpg

△甲骨出土情况(南→北)

发现西周时期的王卜辞,如刻辞有“王呼并召…”、“壬子王其兽(狩)…”等。发现月相名“朏”,这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证实了相关文献记载的可信性,对于研究早期月相与历日、复原西周年代等问题有较高价值。发现了多个国族名、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

有字卜骨.jpg

△有字卜骨

有字卜甲.jpg

△有字卜甲

凡上可见,这批新出甲骨的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是研究西周甲骨学与西周历史的罕见出土文献。

首次在一处遗址中发现3座西周城址,确认周原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该如何整体认识周原遗址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终评会项目简介对此作了高度概括:

一是周原遗址聚落考古的大突破,也是西周乃至先秦考古中罕见的大发现。首次在周原遗址发现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是目前所知先周文化规模最大的建筑,首次在一处遗址中发现3座西周城址,大城是目前所见三代面积最大者。两座宏大的城门,填补了以往发现的阙如。东周遗存的发现与美阳地望的确认,也是战国考古的重大收获。

二是促进了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确认了周原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是先周文化近百年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三重城墙的发现,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有力推动了周代营国制度的深入研究。近300字西周甲骨文的发现,特别是西周中期甲骨文、月相、国族名等诸多首次发现,丰富了西周史料,完善了西周甲骨学。

三是田野工作理念与方法是先秦大遗址考古的典范。以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大型建筑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系统划分功能区并以功能区作为聚落研究主要考古单位,等等一系列田野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是近年周原考古取得大发现的根本缘由,对先秦时期大遗址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马虎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02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按年代早晚顺序)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晓庆)
关键词:宝鸡周原遗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