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资源加速成果转化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这个从校园走出来的科创企业获得了创投基金的青睐。现在,我们的部分产品已经上市,且颇受好评。”1月10日,启承悬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山举表示。
杨山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高速旋转机械与热控技术研究。在走访梳理全省科技成果时,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科技经纪人马晟主动与杨山举对接,邀请其依托相关科研成果开办公司。“我们帮其进行项目路演、注册公司、对接金融机构、完善产品。现在,杨山举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马晟表示。
“三项改革”实施后,陕西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依托,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以参与改革的高校、科研院所、单位、企业等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便利化、高效化、精准化、常态化科创服务,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唤醒”了大量处于“沉睡”状态的创新成果,打通了它们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壁垒。
截至目前,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服务创新主体30余万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汇集各类数据信息超1100万条,推动580余家省级研发平台、1.46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需求3000余项……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120亿元,同比增长34.96%,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技术合同数量占比超过50%,同比增长11.1个百分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91.44亿元,同比增长81.32%。”杨凯表示。
■协同合作优化创新生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三项改革”实施以来,大量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
“最近,我们正与西部钛业、西部材料等新材料‘链主’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微弧氧化原位纳米增强技术及成套装备。这项研究可强化钛合金等轻合金表面,增强其膜层膜基结合力、耐磨性和耐蚀性。”1月10日,长安大学轻合金表面强化研究所所长陈永楠表示。
在“三项改革”的推动下,陈永楠团队带着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进企业,与“链主”企业等联合共建研究中心,共同攻克行业领域的科研难题。如今,陈永楠不仅是长安大学的教授,还担任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稀有金属材料涂层制品先进制造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朱晓冬告诉记者,瞄准省内重点产业领域,省教育厅加强有组织的科技创新,通过修订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等方式,加大服务地方项目支持力度,增设秦创原“总窗口”专项,让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答题”,加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围绕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和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编制重点产业链高校创新平台团队对接耦合图谱,梳理科研平台442个,同步整合全省高校优势资源,推动组建一批重点产业链创新联盟,探索建立企业主导、高校策源、学科支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近年来,陕西通过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和支撑度。截至目前,全省依托优势学科布局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104个、工程研究中心143个,培育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0个,覆盖全省30余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高校与‘链主’企业等联合共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表示。(记者 郭诗梦 实习生 张昕怡)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