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日,陈永楠(左)与科研团队成员做实验。记者 郭诗梦 摄
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军工科研单位、省属企业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连日来,记者走进多家高校和科创企业,实地探访“三项改革”实施以来的变化和成效。
“20多年来,我进行了3次创业尝试。如今,我终于创业成功!”1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说。
在“三项改革”推动下,从事了大半辈子电子束离子束装置与技术研究的赵玉清创办公司,将自己毕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生产出国内技术领先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制备装置。
2022年起,陕西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激发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三项改革”正是陕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实践,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了有力支撑。
■革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让全省广大科研人员得以“松绑”,纷纷带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现在,我们团队的科研人员只需要专心转化成果,不用再担心发不了论文影响职称评审。”1月9日,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田宝华说。
田宝华长期从事工程应用及转化工作,先后主持设计1000款防寒服、150余款徽章、100余款辅料。由于长期进行科研转化工作,田宝华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论文创作,一直没有评定正高级职称。
“‘三项改革’明确了两类人员参与职称评定的路径及标准,一类是针对本人推动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根据实绩贡献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定;另一类是针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定,并特设岗位,不占现有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凯表示,“这为田宝华这样的成果转化人员打开了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
“我凭借科技成果转化到款突破600万元破格晋升为教授。”田宝华开心地说。
“‘三项改革’实施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创新改革举措、提升改革成效,改革范围不断拓展、改革举措不断深化。陕西省两个‘三项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目前,全省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在‘三项改革’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