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封面。图片由西北大学提供
6月2日,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金丝猴研究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外12家科研单位,解析了亚洲叶猴复杂社会系统演化的过程、动力和遗传基础,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性揭示了灵长类社会演化之谜——寒冷适应促进了灵长类社会系统的演化。上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该期杂志封面图为亚洲叶猴的代表——秦岭金丝猴。
动物社会系统是动物间交流、合作、竞争和打斗等不同社会关系的组织、整合、表现。灵长类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是世界关注的难点问题。“由于缺少合适的研究模板及全基因组数据,以往的研究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研究团队负责人、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齐晓光说。
“亚洲叶猴属于旧大陆猴疣猴亚科,共7属55种,包含4种不同的社会系统类型,从热带雨林到温带雪山地区均有分布,适合作为灵长类社会系统演化的研究模板。”齐晓光说。
科研团队调查了亚洲叶猴2903个栖息地,构建了迄今最全的亚洲生态数据集。同时,团队梳理亚洲叶猴祖先的扩散路径,发现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物种倾向于形成较大的社群,且两次社会聚合分别发生在晚中新世冷期和更新世第四纪冰期,表明寒冷事件可能驱动了社群聚集。
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行为—生态—基因组”研究范式,完成了亚洲叶猴7个属代表物种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了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从而构建了精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齐晓光介绍,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寒冷事件促进了亚洲叶猴的能量代谢和神经—激素调节相关基因受到正选择,演化出了更加有效的脑、神经—激素调控网络。其中,在奇鼻猴类群中与催产素、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的基因改变格外引人注目。
“在哺乳动物中,催产素和多巴胺具有强化母亲与幼儿之间纽带的作用。寒冷效应引发它们的适应性变化,延长了寒冷地区奇鼻猴的亲本抚育。以秦岭金丝猴为例,它们所处的地方气候寒冷、食物匮乏,它们之间有更多的抱团取暖、互相理毛的行为,这间接增加了个体的友好行为以及容忍度,从而促进了家庭群向重层社会聚集。”齐晓光说。
《科学》杂志认为:“研究人员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完整回溯了亚洲叶猴的社会演化历史,并对其生态成因和遗传基础进行综合解析,这在灵长类和脊椎动物的研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社会演化领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记者 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