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西安欧亚学院发起了新建学生公寓的命名征集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那时,在校园西侧,一座挺拔的建筑已悄然进入软装陈设阶段,它高于周边楼宇,也承载着我们对于未来校园生活的更多想象。
在欧亚的教育观中,建筑与环境并非单纯的物理容器,而是教育思想的延伸和极具启发性的课堂。三十年来,欧亚通过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与师生展开有益的对话,让理念在空间中生根让成长在日常中发。
多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空间、改造教学楼落成设计博物馆,也持续在校园各处呈现精彩的艺术展览,让“以企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这句口号因此变得真实、具象、可感。
今年,在欧亚30周年校庆之际,这座最终定名为「春山里国际中心」的学生公寓,已经迎来首批入住者。作为欧亚践行“环境育人”理念的全新里程碑之作,它将承载怎样的生活?缘何如此建造?我们邀请其主创建筑师——澳大利亚DCM建筑事务所的龚耕,以及欧亚学生发展处副处长张成,基建处处长雷春妮,分享背后的实践与思考。
观念的更新:从生存容器到生活空间
西安欧亚学院曾屡次被媒体评为:以超前十年的远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样本。理解这一理念并不难,不妨回溯我们各自的高校生涯:作为学生,是否真正以“人”的姿态被尊重、被认真对待?在欧亚,这份尊重从教学内容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董事长胡建波在建校25周年的庆典上曾发表《成为一所幸福的大学——展望2030》主题演讲,他坦言:“欧亚要迈向一个幸福的大学,真的很简单,我们要让大家吃饭好、住宿好,每个环境都觉得舒服、艺术。这是我们一生可以交代的一个地方,这就是我理解的一所幸福的大学、一个幸福建筑的含义。”他深谙“环境育人”之道,多次强调“环境本身就是教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欧亚的校园极为重视环境的人性化升级,校园建筑始终处于有机更新之中,三十年来,欧亚并未大拆大建,而是持续改造既有旧建筑,伴随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迭代升级,与“国际化”并进。

此番春山里的建设,标志着欧亚首次对学生公寓进行大规模改造与升级。放眼国内,即便是教育建筑理念领先的深圳,建筑师的实践也多聚焦于对校园、教室的改造,鲜少触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欧亚在长期对学生的追踪和调研中,观察到在大多数人的个体经验里,“宿舍回忆”并不美好,筒子楼结构,典型的6-8人间配置(甚至更拥挤),睡眠体验差,储物混乱、公共卫浴拥挤、不尽如人意的社交环境、心理问题、隐私空间匮乏等问题突出,学生公寓亟需从满足基本生存转向提升生活品质。
为此,校方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先进的学生公寓“幸福样本”,寻找解题方案。他们前往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实地探访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Scape Swanston、荷兰乌得勒支的380 Student Units and Public Space等学生公寓。这次探访让校方意识到,中国高校学生公寓面临的困境,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是否真正将教育建筑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内的生活空间是否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建造,维护其尊严、隐私与成长,从而助力教育实现?

这次探访让校方意识到,要面对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是否真正将教育建筑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内的生活空间是否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建造,维护其尊严、隐私与成长,从而助力教育实现?